首页 新知速览

王志强:“道”“术”结合,研究探寻空间环境学的当代应用

2021-10-11 10:54

摘要:初见这位穿着传统对襟短袖的周易师傅,是在朋友的一次酒局上。

初见这位穿着传统对襟短袖的周易师傅,是在朋友的一次酒局上。我们推杯换盏、言谈生活工作之间,他偶尔说上几句,话虽不多却总能阐幽发微,切中要害,或从意想不到的角度阐述事物的本质,让我们不由精神一振。我小声问朋友他是谁?朋友说:周易及传统文化研习者、当代空间环境学研习应用师王志强。

王志强,风水界人称吾权翀,江湖人称“神仙弟弟”,一位来自“三湘大地、惟楚有才”湖南的近40岁青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本科,一位家学渊源的传统文化传习者、研究者、应用者。1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研究周易和传统文化的路上勤耕不辍、一路前行,得到了业界专业人士和客户的认可。近日,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就传统文化和环境空间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成都体院毕业后从事传统文化研习应用的?

王志强:首先是爱好。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的内涵和民族特色。从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到距今200万年的四川巫山人、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再到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从《诗经》《尚书》《周易》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奠基的“轴心时代”,这些都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精神。

二是家学传承,我父亲讲,宗元教(音)到我父亲这辈已经是第17代,原行派传到我父亲也有6代,可以说,父亲在研习道家术数方面颇有心得。所以,尽管我是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并且成绩很好,还是放弃了体育行业,专门研习应用传统文化的道和术。

问:有人说传统道家和“易经”是封建迷信,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王志强: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产生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观念。道家论道、讲究出世、法于自然,补偏救弊,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尽力去恢复社会秩序。而《周易》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凝聚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因此被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蕴藏着包括占卜、宗教、神话、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特殊的图像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表达独特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有人把“易经”称为封建迷信,那是只看到了表皮,不明就里,粗浅武断,也是否定中华文化之根。孔子就是《易经》的铁粉,《易传十翼》正是孔子读完易经后写下的注解和感悟,孔子曾感叹自己读易经读太晚了,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他在读易经的时三次读坏了竹简。

(王志强与四川大学陈红涛教授、李济琛教授,吴道长等在一起探讨交流)

问:谈到“易经”,就绕不开卜筮和预测、风水等话题,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王志强:我看到公开的新闻报道,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并引发热议。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早在多年前就一直在招收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早的2009年,清华大学也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还开设了清华大学易经建筑风水班;前些天中央民族大学的风水学博士论文首页也在网上流传。这些都说明了一些问题。前几天我向国家高等教育首批突出贡献专家陈红涛教授请教时,陈教授也极力推崇《易经》,认为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最高智慧,是人文社科高山仰止的存在。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基本都有规律可循,也可以说是一门高深的统计规律学,这其中包括了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学等多多学科的结合和相互影响。这个规律应用到人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就称为命运,研究人生命运,就是研究人生发展的规律。由于这门学科过于高深,内涵和外延过于宽泛,加上研究使用的人技术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所以就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问:请说说你研究的空间环境学。

王志强:空间环境学其实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称之为风水学。不论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是确实存在的,是无法否认的。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环境好就会对人产生好的影响,反之环境差就会产生不好的暗示和感觉;而风水是指空间、山、水、树木、位置排列等自然环境。比如我们爬上高山俯瞰,会觉得心旷神怡;看到星空、大海,会觉得自身渺小;走到荒芜险恶之地,会心生厌恶、害怕想离开等等,这就是环境、空间对人类甚至动植物的影响,我们把它称为环境空间学,也是某些人狭义理解的风水。在古代,人们生活艰难,面临的自然灾害更多、更不容易避开,所以更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古代,就连顶层的朝廷,都设有“司天监”“钦天监”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研究管理。

说到底,空间环境学基本是在阴阳五行、干支运气、卦画爻像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从动态整体角度专门研究天道、地道与人道关系,教人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促进人生顺利发展的一门学问。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