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知速览 横贯古今,《中国地名大会》上演“百科全书”大课堂
横贯古今,《中国地名大会》上演“百科全书”大课堂
记住中国地名,读懂中国故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自2019年播出第一季以来,地名背后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和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让大量鲜活的地名故事、动人的素人传奇走进大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今年初,《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开播,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宗旨,围绕地名的“名、位、形、义”,节目继续在地名文化的讲述中展开华夏的山川秀美。
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本季节目还对互动玩法、节目赛制进行全方位升级,达人出题、城市VR、地方展演、地名飞花令、地名天梯等环节,既考验选手的知识贮备,又以多种形式拆解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串联古今,以地名为载体,看见文化自信
地名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是包含地理、历史、民俗、文学等文化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体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文化不仅有信息的密度,更有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从北到南,从古至今,地名文化串联起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
在最新播出的第八期节目中,就有不少题目体现出古代先人的智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时的水利工程正是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灵渠、邗沟、桂柳运河、郑国渠,一道题目,四个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暗含了丰富的地理与历史文化。广西桂林兴安县内,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灵渠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开凿于公元前486年的邗沟,又称淮扬运河,后来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环节;桂柳运河是连接漓江、柳江水系的重要人工运河,开凿于唐代;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建造悠久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节目中“地名故事汇”环节比拼,更是高信息量地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屏幕上,选手需要将“地点、人物、成就”一一相对应,这考察的不仅是地理知识,还有对于历史、民俗、人文等知识的了解。
在新疆,阿曼尼莎汗和民间艺人共同努力,将散落民间的歌曲编纂成为《十二木卡姆》套曲,后来,这成为全面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大型史诗。
在湖北黄冈,毕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活字印刷术,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等,成为中国印刷术发展史中的根本性的改革。
在河南南阳,曾在这里任职的杜诗发明了用水力拉动风箱的工具,这就是后人所知的“水排”,这一东汉时期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成为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在贵州,1994年,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提出“天眼”构想,2016年,历时22年建造完成的天眼落成启用,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卫星发射地是哪里?京广高速铁路所停靠城市都有哪些?成语中的地名来自于哪里?红军长征所途径的地方都有哪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名背后,是一个个中国故事,也是文化自信的最好印证。
二、从趣味性出发,在创新中洞察地名内涵
延寻地名文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呈现在眼前。对于一档文艺节目来说,如何增加答题的趣味性,则考验一档节目的创新能力。
从第一季以来,《中国地名大会》就在答题形式上赋予巧思,到了第二季,答题赛制进一步升级,千亿像素看中国、特别出题人、旅行达人等不同出题环节,也让观众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内涵。
选手戴上VR眼镜,在千亿超高清像素VR实景中寻找城市地标,结合舞台上的大荧幕,全景式的地方全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到俯瞰城市全景,小到沙滩上拍摄婚纱的新人,超高清像素画面记录城市生活,技术进步也让城市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节目中,一位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特别出题人,生动讲述着他们与一方水土的故事。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已经拉了70多年的马头琴,他创作了全世界五分之四的马头琴曲,舞台上,齐宝力高和两位正在学习马头琴的青少年共同演绎一曲《万马奔腾》,文化的传承与流传,在节目中汇聚。
择一事,忠一生,同样具有匠人精神的还有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付昆祥。他耗费十多年时间搜集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中国古船营造技术,并通过三年时间复制了共七个品种208艘的一套完整郑和船队,节目现场,1:100的船体模型展示让人震撼无比。
“昔日船头摆渡育人,今日桃李天下遍布”,山东省济宁市曾有一所建在湖上的小学——微西小学,校长王升安在这里度过大半生,小小的“船校”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爱,也见证了王升安与妻子的爱;在祖国各地边防检查站工作的女警,共同讲述守护与使命的故事,她们说,“我的祖国,我来守护”;来自华西医院和齐鲁医院的援鄂医生一起来到舞台,“山”“川”再次相逢,守望相助的国人之心,再次让人感动。
不只有特别出题人,来自全国的旅行达人,还把更多风景带到节目现场。穿着湘西土家族服饰走四方的旅游博主、致力于汉服推广的旅行达人、延寻北纬30度展开全球旅行的作家、武汉视频日记记录者讲述自己与家乡的故事。用脚步丈量土地,以行走感受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的视频内容,也拓展了节目的表现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地名大会》原创推出的涵盖34个省级行政区百科知识的“地名天梯”答题环节,则频频掀起节目高潮。于节目设置,这是选手比拼的关键环节,于题目设计,它又涵盖了诸多地域信息,堪称知识储备的终极较量。自然保护区、地方小吃、博物馆、地标、民俗风情……在这个环节,既有板鹞风筝、妙峰山庙会、河州平弦、老友粉等有些陌生的地方名片,也有豫园灯会、张飞牛肉、山城小汤圆等耳熟能详的内容,不管是选手一站到底通关的扣人心弦,还是“英雄难过美食关”的遗憾,借助快问快答的形式,信息密度大、快节奏的“地名天梯”已成为节目一大亮点。
三、跟随“地名”寻根,讲述中国故事
今年,《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还创新推出了“地方展演”环节,江苏扬州、湖北恩施、重庆奉节、江西庐山、浙江天台、浙江桐乡、珠海横琴、安徽桐城、浙江慈溪、吉林白山、甘肃武威、新疆昌吉、福建莆田、海南五指山、内蒙古乌兰察布、陕西榆林、海南万宁、湖北咸宁18个地方,通过视频、舞蹈、诗词等多维展示进行推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在甘肃武威城市推介环节,拟人化配音视频将马踏飞燕的龙马精神进行生动还原,凉州词的朗诵与古韵舞蹈诉说五凉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情境还原治沙历程,从历史文化到时代精神,节目选取三个面向,展现地名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涵。现在,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成为新时代的武威精神。这些真实的生活故事,也让观众引起共鸣。
情景演绎吉林白山“人参王国”的由来;以风雅、时尚、智慧为主题诠释浙江桐乡的美食和人文风采;歌舞演绎重庆奉节脐橙丰收之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舞蹈带领观众体验湖北恩施文化的魅力;淮扬菜的现场制作和传统杖头木偶戏的精彩呈现,一曲一舞碰撞出江苏扬州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技艺。
见证祖国发展之历程,弘扬传统文化之底蕴,这是寻根之旅,也是家国记忆的地标式回溯。把抽象的地名通过具象的环节设计呈现出来,通古今、知来路、展未来,从地名铺展开的中华画卷,亦是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责任编辑:李雨恒
文章来源://www.pgacentral.com/sulan/2021/0317/250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