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荟萃 庐山 一座美名誉满海内外的"弥陀佛国"文化与自然景观"世博园″(图)
庐山 一座美名誉满海内外的"弥陀佛国"文化与自然景观"世博园″(图)
国家旅游地理江西九江9月29日(文/净兴 报道)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康山、辅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作为“众水汇集之地”的腹地九江庐山,得水之灵,依水而栖,永久昌盛,因水而兴的九江,"火″"寺″谐、“水”“山”和谐、“水”“人”和谐,山外有城,城外有江、城内有湖,别样清新、清净、清爽江南水乡。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地处地球神秘北纬30°纬线上地带,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孕育深厚历史文化沉淀与丰盛的历史底蕴,正是呈现这些饱含着地球文明资讯的现象。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整个山体南北长29千米,东西宽约16千米,山体面积302平方千米。海拔25—1473.8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块段)。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庐山断块山),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相传西周时,匡俗七兄弟上山结草庐修仙,故称庐山。在《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别名。而最早以“庐山”之名被写进史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庐”,而《国语·楚语》则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晋朝孙放的《庐山赋》中:“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谈及庐山地理。庐山名字与原来这还和三个大人物有关系。清代笔记《坚瓠集》记载,周武王在位的时候,太上老君李耳,和一个世外高人方辅先生,曾经一起骑着毛驴来到了庐山之内。两人一起修建茅屋,渴饮清泉,饥餐野果,勤奋不辍的修炼和炼丹。后来他们炼丹成功,两人都成了神仙离开了这里,只留下了茅屋(当时叫草庐),因此后人将这座山称之为“庐山”。在周威烈王在位时期,有一个人叫做匡续,匡续也是一个得道高人,德高望重,品行高洁,当时名气非常大,周威烈王多次请求匡续出山辅佐自己,但是都被不慕荣华的匡续拒绝。后来周威烈王再次派遣大队人马去迎接匡续,结果匡续成仙而去,只留下了一座空空的草庐(茅屋)人们钦佩匡续的为人,因此将匡续遗留下来的茅庐称之为“神仙之庐”,将他生活的山叫做庐山,因为匡续姓匡,因此人们又将庐山称之为匡庐,或者匡山。自古以来,庐山被世人传为“神仙之庐”之说。庐山由此得名。庐山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公元817年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评价了庐山的自然美的价值。他把庐山放在了中国名山中的第一位。他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因慧远大师在江南水乡福地庐山,创建东林念佛堂【今东林寺】,弘扬、光大净土宗。念佛于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四次见到极乐净土(佛国),永建第一个净宗道场,兴建白莲社,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都发大誓愿,一心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弥陀亲自接引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佛国(世界),导引"弥陀佛国″概念,故此名扬天下。 1996年,庐山国家公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成功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2004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中国最美十大名山。2002年,庐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电影《庐山恋》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2005年,被评定为全球唯一的联合国CCC/UN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并被推荐为中国唯一提名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奖单位。
庐山,一座"不识真面目″自然景观"世博园″
庐山,这座第四纪冰川留下的鬼斧神作已悠然傲立千百年。庐山拥有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一系列冰蚀的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著名的洞天福地。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对庐山的由衷赞美。庐山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雾″文化。云雾庐山,天下名山也。庐山云雾四季常有。庐山云,小天池的“瀑布云”、大天池的“梦幻云海”、“乱云—飞渡”。庐山雾,不同季节有不同雾景。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缥缈的神秘。庐山的雾茵蕴而缭绕。庐山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庐山云雾,天下闻名。上庐山,便在雾中行。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
茶文化。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此茶产于江西庐山,是绿茶类名茶。由于气候条件,庐山云雾茶比其它茶采摘时间较晚,一般在谷雨之后至立夏之间始开园采摘。庐山云雾茶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在古代,历代名人交口称赞庐山云雾茶,认为宇内名山,除五岳以外,首推匡庐。唐代大诗人李白说:“余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匡庐真天下之冠也。” 据说原本庐山的云雾茶在最开始只是一种野生茶,后来就是东林寺的慧远大师将这茶改造成家生茶,他还经常把这种自己种的茶用来款待好友。到了唐代,云雾茶已经非常有名,在宋代庐山名茶已经被列为了进献皇帝的“贡茶”。茉莉花这首民歌是从北方传入江南的,据说还可能是慧远大师所做的。自茉莉花从印度传入了五台山,就很受僧人的喜爱。所以那些写佛乐的僧人就写出了一茉莉花为原型佛乐《八段锦》。相传,庐山种茶始于汉代,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当时全山梵宫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崖登峰,种茶采茗。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很重要中心,高僧慧远率领徒众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树。唐宁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 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宁代诗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明太祖朱无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匡庐之山,真是云的故乡,云的世界。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时而像浩瀚的波涛,时而像轻盈的薄絮,整个庐山都沉浸在那朦胧飘渺的云雾中,“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一如太虚纪境。因而“雾芽吸尽香龙脂”,云雾的滋润,促使芽叶中芳香油的积聚,也使叶芽保持鲜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据庐山志记载:北宋时,庐山云雾茶被列为贡品。1951年,庐山云雾茶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欢迎。1971年,庐山云雾茶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并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绝”,扬名中外。春季“雾飘花香”。
"峰″文化。险峰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其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之滨,共有99峰,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五老峰,五老峰,庐山主峰,地处庐山东南侧,海拔1436米,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李白曾多次登五老峰,并留下诗文:“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览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意指: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登上此峰可俯视山下美景。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五老峰的海拔1436米,指的是第四峰的高度。四峰,五老峰是庐山的一张名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的就是五老峰的五个山峰景色各有不同。在五峰顶等待了半小时,就在我们即将准备离去之时,一侧的雾气竟然开始渐渐消散,远处的四峰和三峰也开始显露峥嵘,那云雾升腾若隐若现的山峦,原来竟是如此这般的美丽壮观!那山崖上点缀的一两朵嫣红,更是显示出庐山的秀美婀娜,庐山瀑布。五老听泉(含五老峰、三叠泉景区),“五老听泉”的壮景由庐山最壮观的五座山峰五老峰和庐山最宏伟的瀑泉三叠泉组成,“五老听泉” 是庐山风景的精华。五老峰景色迷人,五峰相连,高高低低,绵延数 里,峰峰有景,气象万千。 香炉峰。诗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而瀑布在香炉峰旁边。就是庐山瀑布。诗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而瀑布在香炉峰旁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的是庐山的香炉山瀑布。把香炉峰比作香炉,把水汽比作烟。因为水流大,落差大,产生了大量水汽,形成了烟雾,被阳光一照,就变紫烟了。
″口″文化。含鄱口,位于东南部含鄱岭的一个山口,海拔1286米。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三座山峰连在一起优如一只张开的巨口,有欲饮鄱阳之水,而得名于含鄱口。含鄱口也是中国九大观日出地之一,最佳地为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观云,却会看到另一番景象。一堆白云,自湖中冲天而起,垂直地升腾,形成一道自天而降的“瀑布”。“瀑布”急速地奔泻,银浪翻涌,气势磅礴,但不久,这道“瀑布”迅速上下收缩,在空中形成一个“云岛”,这“云岛”不断地变幻舒展,忽而轻盈荡漾,忽而上下翻腾。朝阳升起后,在明亮的天幕下,它却向峰岭飞来,即刻云铺丘壑,絮掩翠崖,其白如银,其软如绒,一直涌到自己身边。
岭文化。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庐山慧远大师《庐山记》:"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雨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者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之所罕经也。″ 文中,有开头“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句,写出众岭中的第三岭,写它“极高峻”说“人之所罕经也″。七重大岭,(南、北岭)、第三岭。 作者重点描述过有关“第三岭”的遗迹逸闻,把笔锋又扩展到“其北岭”、“其南岭”。的奇景。北岭,写了两岩之间的飞流瀑布。瀑布,写高悬奔泻的水势,写喷溅起的水花互相碰撞四处溅射沾染的景象,也写了浓聚空中的云雾,仿佛一座在天光映照下百余仞高的云山。南岭,写了宫亭湖,神庙,特意点出东汉时代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来此被感化走入佛门的逸事。这一笔使高峰峻岭更增添了仙气。有重点描述了几层山岭的景色,笔锋收拢到东边七岭共同形成的山崖,成为至高无上的绝顶,并记下一个和尚在峰顶打坐,不久与云气一道消失的传说。作者由地理位置下笔,先总写山势,然后以第三岭为重点展开,再写其北岭、南岭,七岭会成的峰崿,最后写东南的香炉山。这清晰的脉络有如一张导游图,加上形象细致的描述,使人读后如亲临其境。
谷文化。幽谷庐山。瀑布壑谷20条。香谷、青莲谷,康王谷、锦绣谷、东谷、西谷、莲花谷、栖贤谷等。青莲谷,庐山五教祈福文化园坐落于庐山青莲谷中,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常有祥云吉雾所萦绕,是庐山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是庐山最重要的祈福场所。锦锈谷,庐山中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四季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锦绣谷是因第四纪冰川作用,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毛主席的七绝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描写的就是锦绣谷景色。
岩文化。在长逾1400米的“江南造山带”范围内,惟独在庐山出露了一小块古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成为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洞文化,地质溶洞。岩洞16个仙人洞。白鹿洞、仙人洞。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苍苍,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所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仙人洞在佛手岩之下,高、深各约10米,深处有清泉下滴,洞中置吕洞宾石像。仙人洞现为道家圣地,相传是道家“八仙”之一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现在洞内有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着吕洞宾身背宝剑的石 雕像,像旁对联写道:“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对联指出吕洞宾既是道家的先祖,但也曾是儒家门生。 洞穴深处有史书记载的著名的“一滴泉”。 “锦绣仙洞”是庐山名气最大的景点之一,是游人必至之处。伟人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句,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天下。
"石″文化,怪石22处。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 见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唐代 鲍溶《庐山石镜》: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 宋代诗人王十朋的《石镜溪》有这样脍炙人口的描述:“山上有镜石 为台,云雾深藏未肯开。别有一溪清似镜,不须人为拂尘埃。” 庐山“三石”,即石鸡、石鱼、石耳。属于庐山的特产,前2种是动物,石耳是石头上的木耳。 好运石。③巨石。五老峰中第三、四峰。站在巨石之上,天地豪迈,意气风发,李白的那首《望庐山五老峰》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石文化。积石成山,奇景生焉。石是山的骨架,石是山的灵魂。智者乐山,说到底,是乐石!庐山风景美,石头天下奇。 庐山石奇在个性上。走进五老峰,盘岩奇石,又令人叹为观止。仰视峭壁,上接云天,险峻千仭,神秘诡谲;俯视石壑,深不可测,轰然杳然,胆颤心寒;平视折石,嶙峋傲骨,注目你我,一脸严肃。脚下身边这些石头,势有阴阳,气有开阖,脉络条贯,五老峰下的岩石,有的如一根竹竿,有的如幅画屏,有的如蹲守猎物的虎豹,有的如舞姿舒展的鸟儿……形象各异,个性不同。 庐山石奇在韵味上。 庐山的西南有座汉阳峰,远远望去,高高的岩石幻化为“山”字形状。南为紫霄峰,东北为小汉阳峰,中间的汉阳峰昂首挺立,脚踏大地,上达星辰,活脱脱如身先士卒的将军,在左臣右相的辅佐下,率军出征,阵势雄伟,威风八面。汉阳峰为庐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汉阳峰里怪石罗列,悬崖遍布,台阶山道如梯壁立,伸向云雾深处……这多像将军布下的暗藏玄机的阵势图啊! 峰巅上,有一方形石台,据说为大禹治水登临处。而今,出征将军立足禹王台上,汉阳灯火,尽收眼中,决胜千里,胸有成竹……。 庐山石奇在寓意上。在大天池西南侧的龙首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崖石孤悬,一石又横亘在崖上,宛如苍龙昂首,甚是惊险。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来,龙须飘飞,奔向理想,义无反顾。龙首崖下游人如织,或许就是奔着那民族图腾的深刻寓意而来吧。 庐山石奇在禅机上。据说很久以前,齐安有一个少年,在江水中游泳,经常拾到好看的卵石。这些卵石多是红、黄、白色,上面的花纹就像人手指上的螺纹,十分精巧,惹人喜欢。苏轼用饼换下少年捡拾的卵石,积久也就得到298枚卵石,大的直径过寸,小的如枣、栗、菱、芡。其中有一枚卵石像虎豹形状,他大概是298枚石头中的统帅吧。苏轼把这些石头放在一个古铜盆内,然后加上水,放在文案上观赏。水中卵石璀璨发亮,形象妙不可言。这情景又恰好被前来访苏轼的庐山归宗佛印禅师看见了,误认为卵石是苏轼的供品。苏轼把这些彩色卵石送给好朋友佛印,佛印便带回庐山住所,供奉起来……从此,庐山石中又添加了一位新成员……苏轼透过卵石感悟到,世上的东西都是空洞之物、人不应为世事所羁绊。凡世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相比较下产生的结果。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这样,那么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怪石”了。为此,苏轼还专门写了两篇《怪石供》来抒发自己的悟道心得呢。至于有人考证,曹雪芹从《怪石供》中获取灵感,创造了“通灵宝玉”的点睛之物,则又为佛印供奉在庐山的彩色卵石营造了一种文学的氛围。积石成山,奇景生焉。石是山的骨架,石是山的灵魂。智者乐山,说到底,是乐石!庐山风景美,石头天下奇。不信,你到庐山去看看吧。 庐山石奇在情趣上。 庐山东南有座五老峰,海拔1358米,放眼望去,你就会发现这是多么有情趣的五位老人啊!一位是慈眉善目的出家老人,向佛打坐;一位是仰天放歌的白发侠士,尽吐衷肠;一位是行吟大地的沧桑诗人,咏叹苍生;一位是砍柴烧炭的山民大伯,驱寒送暖;一位是大河边垂钓的渔翁老爹,独钓逍遥。 庐山石奇在唱歌上。庐山脚下石钟山的石头真的会唱歌:"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听到了吧?船夫都被石钟山发出的声音所惊吓。郦道元认为,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而东坡先生经过悉心观察发现,石钟山下有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发出了钟鼓般的声音。鄱口的“雾鸣天籁”、
"泉″文化。庐山山南黄龙山下的星子温泉、鸟儿崖的报春泉、海会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200t/d,均为断层带内的上升泉。庐山的瀑布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闻名于世。三叠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古人称“匡庐瀑布”,誉为“庐山第一奇观”,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155米。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川"文化。飞瀑(瀑布)庐山。余邵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庐山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三叠泉。庐山东南庐山风景区中的九叠谷。三叠泉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距九江市区26公里,是集险峰怪石、飞瀑流泉为一体的山丘型旅游地。宋绍熙二年(1191)始被樵者发现,故有“一朝何事失扃钥,樵者得之人共传”的诗句。2001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溪文化。溪涧18条, 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东晋时有位高僧法号慧远,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都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研究佛法,为表示决心,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一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不过,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过访,三人谈得极为投契,不觉天色已晚,慧远送出山门,怎奈谈兴正浓,依依不舍,于是边走边谈,送出一程又一程,忽听山崖密林中虎啸风生,悚然间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据说,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有多事者,还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开来,正如联语中所揭示的,是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的一种反映。据考证,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陆修静所处时代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但这个题材日益成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谈而脍炙人口。 十八溪亭。白居易题元十八溪亭(亭在庐山东南五老峰 下) 唐代:怪君不喜仕,又不游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知所以。 宿君石溪亭,潺湲声满耳。饮君螺杯酒,醉卧不能起。 见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爱君三男儿,始叹身无子。 余方炉峰下,结室为居士。山北与山东,往来从此始。
潭文化,水潭14处。东林寺乌龙潭 。 卧龙潭,庐山卧龙岗(潭)在星子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由观音桥涧口西行至卧龙岗),这又是庐山一处奇山异水。其上为卧龙岗,旁有卧龙庵(已废);苍岩四立,怒瀑中泻。卧龙冈瀑布与李白所赞叹的开先瀑布同源而分流,由冈巅至谷底轰然而下。深壑之中,苍崖壁立,怒瀑中泻。谷底瀑潭之中有黄石数丈,蜿蜒若龙。于是,人们把这瀑布潭称为卧龙潭,把山冈称为卧龙岗。 乌龙潭。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黄龙谭。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 ——两潭相邻,各有千秋。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结构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
池文化。大天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的天池山顶,池呈长方形,池水碧悠,光灵如玉;池原为天池寺内放生池,天池寺为庐山山顶最古老的寺院。龙首崖之险、凌虚阁之云、文殊台之佛光,堪称大天池“三绝”。东晋僧人慧持创立,旧名峰顶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太祖赐名“天池护国寺”。明成祖敕“天池万寿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禅寺”遂为匡庐首刹,后寺废。龙崖天池(龙首崖、大天池、石门涧景区——龙崖天池是庐山标志性景点之一,由龙首崖、大天池、石门涧景区组成。石门涧得名于天池峰、铁船峰相互对峙,如同石门。石门涧瀑布是庐山西部最长、最宽、气势最大的瀑布,也是庐山最早被载入史册的瀑布。 龙首崖绝壁千丈,峡谷深不见底,一块巨石突出壁外,飞临深渊之上,酷似卧龙昂首,欲呼啸而去,故名“龙首崖”。龙首上挺拔傲立的劲松,壮阔浩瀚的远天,共同组成一幅绝妙的画图,成为庐山极具魅力的标志壮景之一。
湖文化。如琴湖、芦林湖,位于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在芦林湖中畅游。1993年在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这里也是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翁最后见面游泳相抱的取景地。
桥文化 。观音桥是我国最早的公母榫石拱桥,建于1014年的宋代,用107块花岗石砌成,这座19.4米长的单孔石拱桥已屹立千年,也是古道登庐山必经之路
"径″文化。花径,于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千米处,这里海拔高1035米,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花径觅春”景区的全称是“白司马花径”。公元815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来当司马。第二年他上庐山游览,住在大林寺,写下了著名的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司马花径现有花卉区、岩石园、花房、桃林等,又因山凹处有美丽的如琴湖,使白司马花径成了庐山一个游人必 至的著名景点。
"迹″文化。庐山现已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庐山的地质基础与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性、谷宽岭狭平行排列、里平外陡相差悬殊),庐山第四纪冰川地。一是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巉岩等地貌遗迹;二是冰川地貌遗迹,这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笕、冰坎、冰溢口、冰阶、冰川条痕石、冰桌、表皮构造、冲断构造、冰川压入构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三是峡谷地貌遗迹,重要的有石门涧、栖贤大峡谷、锦绣谷、青牛谷、康王谷、剪刀峡、龙门沟、卧龙岗等;四是洞穴遗迹,包括砂岩潜蚀洞穴遗迹、岩块崩塌堆叠洞穴遗迹、石灰岩溶洞遗迹三类。
"馆″文化。 动植物馆。“万顷松涛”。庐山的树木苍翠而挺拔。庐山有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种。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3种。 地质博物馆。在芦林湖畔,有一栋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因房号是1号,故亦称“芦林一号”。别墅系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在庐山博物馆内专门布设了第四纪冰川陈列室,收集陈列了大量的有关实物标本和图片、文献资料。1988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改版,充实新内容。多年来,为来山地质科学家、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教学与了解地学知识的场所。庐山地质博物馆现陈列有4个展室,其中《庐山地质演化史》展室52.7平方米,展线18.6米,《变质核杂岩与断块山的形成》和《复合地貌景观》两间展室,面积都是30.36平方米,展线前者是15.7米,后者为12.8米,《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展室50.49平方米,展线24.56米。“庐山地质博物馆”展标。
″风″文化。山风、松(林)风、湖风、诗风。诗词网。庐山的风轻柔而舒爽。庐山风大,同时觉出庐山松挺拔。这两者辉映成趣,松为风生,风为松活,把个庐山整天都拨弄得哗啦啦响。吴江诗词网提供《阊门外登溪船五首》中“庐山彭蠡好风烟”最详实的注译和最权威的点评,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寻觅穿林而过的风的踪影。沐风而歌,探寻万年冰川的秘密。
"花″文化。“庐山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处于水乡泽国间的庐山,集近二千余种植物于一身,被誉为“芳菲世界”。瑞香花、莲花、菊花、桃花、云锦、杜鹃、岩桂、玉兰、山茶、麝囊花、栀子、佛桑、槿花、风仙、芙蓉、鹿子百合、摸摸香等等山花,与丛石、山涧相随,和溪泉、野坡相伴,丰姿约约,以其缤纷的色彩、把庐山四季打扮得绚丽动人。瑞香花,是庐山的独产山花,或者说瑞香花的发源地是在庐山。此花原为山中野花,宋天圣年间(1023-1031)被人发现。花形宛如丁香,或相结成簇,或团聚成球,花多者一株竟达百数十朵,散发出酷烈的芳香,袭人心扉。山民们常将花瓣晾干碾碎伴入茶及酒中,“飞香直至玉杯深”,可见瑞香花的食用价值,入茶入酒,味道极佳。明代神医李时珍曾专程到锦绣谷来找瑞香,他在巨著《本草纲目》中对瑞香作了生动有趣的记载:“瑞香产庐山,原名睡香。相传古代有一僧人,昼寝岩下,梦中闻异香酷烈,觉而寻之,因此得名。后人奇重,以为瑞祥之征,改名瑞香”。宋代诗人王梅溪叹曰:“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明代张祠部据此也写下《瑞香诗》:“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窥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午梦人”。庐山瑞香花更是花紫而香烈,形娇而态美,容艳而端庄,明代学者王象晋《群芳谱》中称其为“风流花”、“夺香花”。莲花,有红莲、白莲两种。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周濂溪对莲花钟爱。他在山南任南康军守时,于府衙东隅开挖一个四十余丈的方池种莲花,台上建有“赏莲台”。为明心志,他将池塘取名“爱莲池”,并写下了为后人传诵的名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月之爱宜乎众矣”。此文以生动精炼的文采表达了周濂溪用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洁白品貌和正直向上的精神,来抒发寄托自己洒落的胸怀和坚贞的意愿。菊花,盛长于庐山满坡满岭。东晋陶渊明爱菊,以菊为伴,号称“菊友”。他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别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每到秋天,庐山到处绽开的野菊,竞芳争艳,陶渊明十分欣赏“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人自饮自斟。有时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遵称他为“靖节先生”。云锦杜鹃,别名山石榴、映山红,既有春鹃,又有夏鹃。春鹃一般在四、五月杜鹃鸟婉啭啼唱时怒放。夏鹃则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开花。春天,庐山上颜色最鲜艳夺目的要数杜鹃花了,满山遍野都是灼艳的杜鹃花,其颜色有黄色的、紫色的、大红的、粉红的,还有白中带红的。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有一次游庐山,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即看到雨后青翠可爱的树木,也看到满山满谷的杜鹃花,开得如痴如醉,他情不自禁作绝句赞道:“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1930年,“同光体”诗坛盟主陈三立取黄山谷诗句“锦上添花”之义,将杜鹃尊为“云锦花”,在《观天池》一诗中赞其“朵花眩红白,艳夺桃李色”。此花后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封怀鉴定命名为“云锦杜鹃”。 "雪″文化。看晶莹世界,听落雪有声,掂出一片雪花的重量。雪景,庐山上的冬天是由飞雪、积雪、雾凇(树挂)、雨凇(冰凌)、冰瀑布等多种形态、立体交叉、混合组成的巨幅冰雪山水画,可与北国冰雪风光媲美。在这里,有人可欣赏到皑皑白雪铺盖下的山岭峰峦、屋舍景点,还能见到平地上见不到的由雾凇、雨凇精心打造下的无数奇观异景;你可以“穿林海”、“跨雪原”领略大自然风光,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摄影、咏诗、作画,享受冰雪带来的种种情趣。庐山的雪景,历代诗人吟咏很多,明代王世懋的《庐山雪》就非常有代表性,诗中写道:“朝日照(景区详情)积雪,庐山白如玉。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树色空中断,泉声半天闻。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只有见过庐山雪景的人,才能充分理解诗中表达的意境。庐山的冰雪景观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周期性比较明显,随着北方冷空气周期性南下,山上的冰雪随之进行着生长——维持——消融——再生长的周期性更换。因此,庐山上的冰雪景观是一次一个样,次次有新意,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既有北国的诗情又有南疆的画意。据资料统计,庐山牯岭一带积雪的平均初日为每年的12月10日,平均终日为次年的3月17日;雾凇和雨凇出现的初日更早,终日更晚。一般而言,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是庐山冬季降雪最多的日子,此时,雪厚冰重,是冰雪旅游的最佳时间。下雪时,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地压下来,感觉整个宇宙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蔚为壮观。而一旦风停雪歇,展现人们面前的又是一个奇妙美丽的冰雪世界。一派的江南的冰雪世界,冬季游庐山,绝美的景色。雪后,跃上白茫山际,天上街市迷蒙如梦,暮色下的雪峰俊美依旧,空气新鲜得沁人心扉。雪景中的别墅显示出千姿百态的异域风情,令人有种不是在山间而是在欧洲某个小城的错觉。雾气和寒气袭来,看那窗花冰结,散发着一种温馨童话气氛。星子县的温柔泉乡,享受冰雪温泉的两极激爽了。躺在温润舒爽的温泉里,看山上雪茫茫,山下雾蒙蒙,头顶天寒,脚踏地热,再品一口山泉云泡雾茶,温润心田。抬头望山,最高的大汉阳峰就在眼前,更可爱的是五老峰像极了白发老人端坐山间。冬雪庐山横看成玉侧成碧,远近奇幽各不同,奇庐说不尽的诗意和浪漫,难怪陶渊明选择此地逍遥 庐山从12月上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是它的冰雪季,这个季节里,下雪的机会多,山地的气候异常复杂多变,多云雾,因此,构成庐山冬季的冰雪景观就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庐山上的冬天是由飞雪、积雪、雾凇(树挂)、雨凇(冰凌)、冰瀑布等多种形态、立体交叉、混合组成的巨幅冰雪山水画,可与北国冰雪风光媲美。庐山旅游,有人可欣赏到皑皑白雪铺盖下的山岭峰峦、屋舍景点,还能见到平地上见不到的由雾凇、雨凇精心打造下的无数奇观异景;你可以“穿林海”、“跨雪原”领略大自然风光,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摄影、咏诗、作画,享受冰雪带来的种种情趣。庐山的雪景,历代诗人吟咏很多,明代王世懋的《庐山雪》就非常有代表性,诗中写道:“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玉。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树色空中断,泉声半天闻。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只有见过庐山雪景的人,才能充分理解诗中表达的意境。雾淞、瀑布云景观,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游客流连忘返。冬季雪犹为壮观,被誉为南方最佳观雪地点,素有“南国冬韵、冰雪庐山”之美誉。漫山遍野“千树万树梨花开”,整个山野苍茫一片,天地间仿佛浑然一体。,冬天是庐山赏雾淞的时节,雪后的庐山千娇百媚。壮观瀑布云,人在雪中走,如在梦中行;琴湖仙雾缥缈如梦如幻,自己走进了冰雪童化世界;漫山雾淞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垂柳青枝变成了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冬季则“玉树琼花 ”。
"月″文化。庐山为中国十大赏月胜地。庐山赏月。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中秋之夜,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庐山素有“清凉世界”、“避暑胜地”等美名,秋日里更是赏红叶的好去处。山上空气清新,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闲渡假旅游胜地。庐山有一座牯牛岭,岭上有一条石径松路。月夜漫步石径上,隐约可见月光透过松影,点点洒落小径,如雪似霜,若银赛玉,微风拂过,松林轻吟,宛如悦耳音乐,令人陶醉。庐山含鄱口是观日出的最佳胜景,但其实这里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轻风阵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那边缓缓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又或走在牯岭镇上,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镀上一层银色的光泽。朝阳升起后,在明亮的天幕下,它却向峰岭飞来,即刻云铺丘壑,絮掩翠崖,其白如银,其软如绒,一直涌到自己身边。
"影″文化。《庐山恋》和庐山恋电影院也成为了庐山的一个新的象征和庐山的新地标性景观。2002年,庐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电影《庐山恋》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庐山,是一座"银河落九天"人文景观"世博园″
李白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本来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把瀑布和银河做联想,是为了表达瀑布的雄伟。传说在银河上有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故事,王母娘娘为了阻挡牛郎织女相见,用自己的金簪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银河,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代表着牛郎和织女。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落九夭″。
建筑文化。中国"万国博览馆′″、中国"夏都″。庐山万国别墅,南庐山牯岭一带地区。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英国牧师李德立租借牯岭长冲东谷辟为避暑胜地,为期九十九年,成立牯岭开发公司,大兴土木,兴建别墅。 尔后英、美、俄、德、挪威等国陆续建造别墅。 时过十一年之后,法国、爱尔兰、奥地利、意大利、加拿 大、瑞士、日本、葡萄牙、澳大利亚、捷克、瑞典、丹麦、荷 兰相继建造别墅。 至民国时期,庐山共有中西风格各异的别墅六百余幢,总 面积达9.1万余平方米。建筑别致,环境优美。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636 幢,有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中式259幢、美式185幢、英式125幢、德式17幢、瑞典式12幢、日本式11幢、法式7幢、芬兰式3幢、挪威式3幢,还有丹麦、加拿大、俄罗斯、葡萄牙、澳大利亚、瑞士和国际式(多种建筑风格融合)别墅,其中名人别墅有 300余幢。庐山别墅目前使用情况为:用于接待、办公等353幢(未含太乙将军村别墅),旅游接待系统自管别墅128幢,土地房产部门直管使用的有168幢,庐山疗养系统自管别墅106幢,军队系统管理别墅73幢,文教卫生系统29幢,其它各部门131幢,大多用于疗养、旅游接待等。 庐山近代别墅群,千余栋具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造型别致的山间别墅,掩映在3400余种林木花卉点缀的云山锦谷之中,是庐山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被称为“天上街市”牯牛岭满岭的庐山松,清碧犹如漫天翡翠。蜿蜓的长冲河,潺潺犹如满耳欢歌。那错落有致、建筑畸形的幢幢别墅,建有欧美多国风格的别墅600余栋,其中美庐别墅、歇尔曼别墅、威廉斯别墅等都是精品。浮沉在波峰浪谷中,那深红色的、青绿的铁皮屋顶,像朵朵鲜艳的蘑菇,散落在青苍的山谷里,静谧和空灵,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庐山近代别墅群的建筑风格,产生出特有的风韵。每一座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样、风格,注入了原别墅主人所在国籍的本土文化的影子,别墅主人审美趣味和爱好的影子。别墅单体追求阴凉地势,使得别墅处于自然的随意状态,但正是这种随意状态,却造成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生长的群体环境关系,产生了浑然一体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庐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余国建造的别墅群,庐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胜地。同时,庐山出现了大量的外国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市政议会等,庐山成为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腹地的独特代表。庐山独具魅力的别墅建筑被誉为是庐山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国四大别墅群之一。 庐山别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美庐”别墅。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
名人文化。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自司马迁于公元前126年游历庐山,并写入《史记·河渠书》后,历代文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陶渊明、昭明太子、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徐志摩 、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相继登临庐山,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名篇佳作。庐山的自然景观已经被诗化。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陶渊明、谢灵运都曾经在这里访佛求禅。庐山也是风景名胜,李白是来修道的。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庐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丹青墨迹。有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等。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大思想家陶渊明,是庐山人。公元418年,他在庐山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构建的理想王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丽篇章。 中国化的佛教思想的开创者慧远,中国道教第一部大型典籍的创始人陆修静,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其后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尤其《望庐山瀑布》广为流传。孟浩然也作有《彭蠡湖中望庐山》。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诗文文化。一座诗山。千百年来,1500余位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相继登上庐山,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达4000余首诗词歌赋等珍贵佳作,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化瑰宝。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庐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丹青墨迹。有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等。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彩。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美学文化。庐山的山水画也在庐山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著名的中国画家张大千的绝笔杰作是《庐山图》,世界著名的中国画家刘海粟的绝笔书法是“庐山”这两个字。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学术文化。中国第一个山水画家顾恺之,中国第一个山水画理论家宗炳,有“书圣”之称的书法家王羲之,都在庐山进行了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
书院(教育)文化。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其余三座书院分别是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郑州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宋代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规范,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
民俗文化。"十八怪″现象。庐山十八怪是根据庐山独特的自然、政治、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等特色概括提炼出一种在民间广为朗诵、记忆和流传说法现象。虽然庐山十八怪不能全部概括庐山独特的现象:第一怪:三月桃花四月开;第二怪:夏天睡觉棉被盖;第三怪:冬天走路穿草鞋;第四怪:雪地链条绕轮胎;第五怪:厨房不遭蟑螂害;第六怪:东谷下雨西谷晒,第七怪:人在云里雾里迈;第八怪:牯岭只有半边街;第九怪:街道路面铺石块;第十怪:屋面都是铁瓦盖;第十一怪:南北公路通山寨;第十二怪:不准骑车能比赛;第十三怪:一山六湖水常在;第十四怪:三石成为上等菜;第十五怪:长冲开发是老外;第十六怪:百年别墅风韵在;第十七怪:五个宗教一山呆;第十八怪:影院常放一个带。
山水文化。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慧远不仅是一位佛学家,还是一位山水诗人。慧远文学《庐山记》一文,通过生动的描述,巧妙的烘托,状写了庐山奇景,抒发了佛门弟子慧远舒心惬意的情怀。
政治文化。在近现代史上是座政治名山,百年风云人物曾在一幢幢别墅里活动,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庐山近代别墅群,闪耀着建筑艺术的光彩,蕴藏着历史的价值。 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群(美庐别墅、124号别墅、176别墅、359号别墅、442号别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评定。
公园文化。 世界地质公园。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和“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等等。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笕、冰坎、冰溢口、冰阶、冰川条痕石、冰桌、表皮构造、冲断构造、冰川压入构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三是峡谷地貌遗迹,重要的有石门涧、栖贤大峡谷、锦绣谷、青牛谷、康王谷、剪刀峡、龙门沟、卧龙岗等;四是洞穴遗迹,包括砂岩潜蚀洞穴遗迹、岩块崩塌堆叠洞穴遗迹、石灰岩溶洞遗迹三类。庐山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开园后,为向中外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史和其他景观,进行地质科学和环保知识的教育,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在原“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基础上建立庐山地质博物馆,进一步充实展览内容,增加了“庐山地区地质历史展”、“庐山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和“庐山国家(世界)地质公园多媒体光盘演示”等。“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展标及中英文前言都在《庐山地质演化史》展室外走廊墙壁上。 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是中国第一座高山植物园。创始人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植物园位于1000-1320米的海拔高山上,四周环山,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7%。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两者的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中国七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园之一。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是著名的科研和旅游胜地。
传说文化。
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传说,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音xiao,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宗教文化。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庐山“道释同尊”。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1886年,基督教传入庐山;1914年,天主教开始在庐山传播;1925年,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宗教活动圣所。“庐山到处是浮图”的题咏正是对庐山千余年来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庐山仍存有: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诺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文殊塔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宗教建筑。从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二十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多个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东林寺净土祖庭因"慧″行稳,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黄龙寺由明朝万历年间的高僧彻空所建,位置极佳,规模宏大。明万历皇帝的母亲肃皇太后曾赐给黄龙寺水墨罗汉图18幅,唐代铜质佛头1只,明代文以简画的《富春山图》2帧,黄龙寺因此名声大震。黄龙寺前有三棵参天大树,人称“三宝树”。三棵大树中两棵是柳杉,一棵是银杏。相传这三棵大树是由晋朝名僧昙诜种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庐山博物馆馆内藏着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梵乐文化。东林寺净土音乐的传承完全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其至今并无乐谱流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专家学者对东林寺佛教净土宗音乐的关注和研究,使得东林寺佛教净土宗音乐得以以文本和数字化的形式获得整理和保存,这也为东林寺佛教净土宗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庐山东林寺图书馆庐山佛乐类光碟包含的有《东林梵音》·道元法师演唱,中国庐山东林寺、《梵音乐舞》·大型佛教音乐演唱会、《东林佛号教学》《灵岩佛号》《大悲咒》《慈悲的音声》《妙音禅韵》《极乐颂歌》《净土梵乐》以及其他的礼赞、佛曲等。除上述资料外外,东林寺的佛教音乐音频音像资料中还包括音频——念佛机,含佛号、佛经等11项,以及东林佛号教学和极乐颂歌的DVD音像。
庐山,一座"香炉生紫烟"圣山景观"世博园″
庐山在六朝和唐代是佛教、道教圣地。在李白登庐山,对佛山、佛"水″(川),发出惊天感叹,作一首古诗,以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形容了庐山美景。李白这样描写修"道″圣地,带有很大的神秘色彩。东林寺为中国净土宗第一道场。
神话文化:
庐山故事与传说——。庐山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 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匡山传说,。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庐山八仙传说。传说,更为玄妙。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 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 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 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东林寺故事与传说 ——
"神运殿"传说。慧远大师在石门涧建起了龙泉精舍,便开坛弘扬佛法。这段时间江南的四大才子云集石门涧,朝廷文官武将,地方大小官员也纷纷前来拜访,山野隐士、文人学者、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也来到石门涧龙泉精舍向慧远法师咨询人的“生、老、病、死”无常之因果关系,真是人缘广结,香火鼎盛,每日就连挂单的僧众和俗家弟子就达上千人。小小的龙泉精舍根本无法容纳这样庞大的人群。西林寺住持慧永法师对慧远法师说:“师弟,四众弟子皆羡名而来求佛问道,且有与日俱增之势,希望你能建一座更大的寺庙才好。”慧远法师说:“师兄所说甚为有理,只是我初来此地,虽人缘广结,但不便向施主启口,建庙银两恐一时难以筹措。” 慧永想了一想说:“这倒也是,只要师弟有这个意愿,何不去求江州刺史恒伊,请他资助。何况师弟还为他祈求甘霖,救了江州百姓,我看不会有多大问题。” 于是慧永便在第二天去拜访了江州刺史恒伊,并把慧远法师的想法转告恒伊,并说:“石门涧龙泉精舍的确不能容纳如此日日剧增的僧人和信男善女。意欲兴建一座更大的寺庙,特请刺史助一臂之力,不知是否可以采纳?”恒伊听后连连点头,并说:“慧远法师是道行精深的高僧,自他来到江州之后,我还专程拜访过他,甚是投机。何况前不久还为我及江州百姓求得喜雨,本当报答。如今他有着这种愿望,又怎能拂他善意呢,况且弘扬佛法,百姓安康,对本太守也是一件好事,理当出力。”说完立即命令师爷从府库中拨出一部分银两,以资助慧远法师建寺。慧永大喜,一再表示谢忱。可是,当时正是东晋“五朝十六国”的战乱时期,中华大地到处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加上天灾不断,官库也不富足,只能解决建寺的部分银两,差缺仍然很大。慧远法师便率众弟子亲自动手,披荆斩棘,平整道场,庙基,好将有限的银两用于兴建佛堂和大殿,至于厢房、膳室、伙房等,则全用竹木茅草搭盖。这样,资金问题则勉强可以解决,可是在建造大殿时,慧远法师又遇到困难。当地木材供应不上,尤其是做梁柱的上好木料,更是难以寻觅,如坚挺笔直的楠木,能雕刻佛像的樟木等,甚至连粉刷墙壁的沙灰,本地也没有,都要到外地去采运,这样,既增加资金还要拖延时日,慧远法师为此而深感不安。如果主殿建不起来,他如何对得起鼎力相助的江州刺史恒伊呢?又如何对得起江州众多弟子和乡民百姓呢?
慧远法师心情忧郁地离了工地,缓步走过虎溪桥,抬头面向南方,那高高的罗汉峰,耸立在云山雾海之中。像是菩萨在显灵。慧远法师不禁心中一动:是呀,我何不祈求弥陀佛祖相助呢?晚上,皓月当空,繁星闪烁,慧远法师在石门涧龙泉精舍门前摆起了香案,领着数十弟子虔诚地诵念“金刚经”,默默祈祷:果由因起,缘随念生,祈请佛祖让各路山神前来护法! 祈祷完毕,慧远法师回房禅坐,渐入禅定……石门涧龙泉精舍佛堂中,烛光慢慢暗淡下来了,墙上供的阿弥陀佛像动了起来,一步步从香案上走了下来,走出龙泉精舍,腾空而起,飞呀飘呀,飘到后山上站定,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唵啮临金遮,金遮生金遮……”猛地打开手掌,放出一道道闪电,紧接着又是一声惊雷:“金刚力士何在?”随着这一声法旨,只见一队金刚力士站定在阿弥陀佛面前,佛祖说道:“汝等速将柳州各地的楠木、樟木和白沙灰于今晚运至东林,不得有误!” "遵命!”金刚力士齐声应道,旋即腾空而去。刹那间,东林寺上空黑沉沉一片,点点繁星不见了,皓洁的月亮被乌云吞没了,精舍的茅屋也笼罩在黑暗中。不一会,只见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风声、雨声中似又响起一阵阵好似重物落地的声音和沙沙的响声,混成一片。石门涧龙泉精舍里,灯火全熄灭了,只有在闪电中才能看见慧远法师禅定的神态,双目紧闭,端坐如磐。厢房里的小沙弥们被电闪雷鸣吓得用被子蒙着头,不知所措。第二天拂晓,雨止风歇,众僧人走出茅舍,来到施工现场后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工地上木材堆积如山,还有一堆堆的青沙,白灰和毛竹堆积在眼前,僧人们无不感到惊讶,这一夜之间,哪来的这么多木料和沙灰呢?纵然有千军万马也弄不出来呀?僧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些泥木师傅也来了,他们也被眼前的情景惊叹不已,说一定是有神力相助,非凡人所能为也!僧人们心里似乎明白了,定是慧远法师请神人相助,于是一起涌向精舍,向慧远法师跪拜,慧远法师把他们一个个搀扶起来,口中连连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时候,又有一沙弥跑进龙泉精舍,向法师禀报:“师傅,池里还有几根又粗又长的木料哩!” 慧远法师道:“佛祖显圣,山神护法,树之来,缘结前生,阿弥陀佛!”于是即和众僧一起来到池边,果然见有几根又粗又直的上等木料,好做大殿梁柱之用,大家无不感到高兴。弥陀佛显圣,山神护法,给东林寺送来了木料之事,立即传遍江州,闻者无不称奇,不少僧人和百姓都赶来观看,深受感动。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解囊相助。江州刺史恒伊也惊叹慧远法师的神异,也兴致勃勃地来到东林寺观察,高兴地对慧远法师说:“远公,这是你与庐山有缘,恩泽江州,福庇百姓,善因善故,虔诚感神灵,真是可喜可贺啊!” 慧远法师谦逊地说:“要不是大人护法,老衲也难有这么大的弘法啊!” 恒伊含笑礼让说:“大师不必过谦,我只不过助微薄之力,不能说是什么洪福,这叫做精诚所至,感动神灵,才有如此奇迹。”慧远说:“大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机缘难得,老衲想乘此良机,请大人为大殿赐名题匾,不知能否赏脸?” ″远公,你这不是让我献丑吗?” “大人说哪里话!兴建庙堂,多得大人鼎力相助,此乃名正言顺,非大人莫属啊!” “那……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班门弄斧!慧远见恒伊应允,心中大喜,即请恒伊来到石门涧龙泉精舍,小沙弥早已铺好纸,摆好墨砚,恒伊提笔在手,暗自思忖,想到这么多的木料沙灰,一夜之间都突然聚集起,这难道不是神力运来的吗?于是便挥笔写下了“神运殿”三个大字。″神运殿!好!好!好!”慧远法师和在场的慧永等人连声叫好。寺庙建成,开光的那一天,就把恒伊题的“神运殿”的大匾挂在寺内的主殿上。东林寺的主殿就叫做“神运殿”,这就是他不同与其他寺庙大都叫“大雄宝殿”的原由。后来到唐朝,有名的书法家裴林也为东林寺题写过“神运殿”的大匾。
"虎溪三笑″传说。"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东林寺“虎溪桥”。据传,东晋时,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余年间,一心修行,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桥。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虽经史学家证实为后人编造,但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三次见佛"故事。据说,一天慧远大师出定,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社中佛陀耶舍、刘遗民等,已往生者,皆在佛侧。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四次见到极乐世界(佛国),定中见到的,念佛止静的时候入定了。
东林寺与弥陀佛国——
慧远大师从江北的"莲包佛国″(江天佛国’广济(九龙寨云峰寺等)来到江南水乡福地庐山,创建东林念佛堂【今东林寺】,弘扬、光大净土宗,永建中国第一个净宗道场,兴立莲社,集众生念佛,于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及四次极乐净土(佛国)(净空法师语),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都发大誓愿,一心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弥陀亲自接引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佛国(世界),导航"弥陀佛国″,故此名扬天下。
东林寺与东林净土苑——
——东林大佛。九江市星子县(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温泉镇隘口村的庐山山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的标志,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山水相连,弥陀坛城,净宗道场,朝圣胜地,是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须弥台四角落为四尊菩萨,分别为:东南角——南无观世音菩萨。 西南角——南无大势至菩萨。西北角——南无普贤菩萨。东北角——南无文殊菩萨。四尊菩萨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样,做贴真金工程,真金外还有漆。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呈现出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将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千克黄金为大佛镀金。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总高81米,为至火焰宝盖顶点之距,以表九九八十一,意为修行成佛艰辛不易。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举行大佛开光大典。2006年立下⺀永远免费进入,开启兴教清风、清凉、清净之风。
——东林净土苑文化。天王殿两侧的两座山代表着净土文化的传承。西边为灵鹫山之峰形,取名“乾竺梵音”;东边为汉阳山之峰形,取名“匡庐莲光”。意谓佛教起源于西乾古印,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晋的慧远大师入驻匡庐,结白莲社,专修念佛法门,使净土宗在华夏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神圣文化:
——圣师:慧远:东林寺祖师,净土宗初祖。 东晋释慧远【(334年-416年),法名。即慧远大师,又作释惠远。俗姓贾氏,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原崞县,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人,农历8月6日圆寂纪念日。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是佛教宗派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东林寺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庐山白莲社创始者】。慧远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与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并列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后慧远大师又在庐山设立翻译场所专门翻译佛经,成为了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设立私人翻译场所的人。慧远大师是东晋时代非常受人敬仰的一位得道高僧,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翻译家。慧远在襄阳弘传圣教。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378年),前秦兵围襄阳,道安法师为免徒众遭受战祸,于是分遣大众往各地布教,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亦率弟子数十人南下,客居于荆州上明寺。西元381年,欲往罗浮山(今广东境内)静修弘教,路经永宁县〈今广济县〉路过蕲州府广济,见这里民风纯朴,先后于东晋太和[丙寅年(虎年)]元年,即公元366年,在广济县治梅川东南部的九龙寨(正宗北纬30°线上)创立云峰寺。据寺碑志记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卓锡于此,7载有余。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主持一进三重,砖木建筑结构,其两侧,左为膳堂,右为方丈殿。辛酉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大德禅师卓锡于此,寺名为云峰,开设道场,讲经弘法。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8),大德禅师(头佗祖师)募资重修此寺,相传并在寺前栽下了由大藏寺存奘和尚从暹罗(泰国的古称)引进赠于‘云峰寺’ 的两棵银杏。”据史志记载距今1300余年,因岁月久远,不知何故,寺右边的那棵银杏已枯毁;左边的那棵银杏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沧桑岁月,依然屹立在寺门口,树高约200米,树干四人合抱不成,树冠如参天大伞,荫蔽达两百多平方米,此树堪称国宝。云峰寺前另有一株银杏树,后被人为毁掉。慧远大师后于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在广济弘法布道。弘扬佛法,弘法利生,为广济县域乃至鄂东地区的佛教鼻祖,后去江南的江西九江-,驻锡九江庐山,创建龙泉精舍,在九江庐山西林寺东面,建立庐山东林寺【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慧远大师永建东林念佛堂,兴立白莲社,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据史载,慧远大师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传法,路经江西省浔阳【汉代江北为阳,江南为阴】(今九江)“见庐山,庐山结庐,建精舍龙泉寺,″,开启定居修禅、拜佛、接待僧友生活,遂驻足弘法,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据史载,法师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宿儒先进,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渡江从学范宁,适石虎暴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 时沙门释道安,建刹于太行常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遂与母弟慧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因求直道场。沙门昙翼,每给灯烛之费。安师闻之曰:“道士诚知人。”师神明英越,志与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讲贯。有客闻说实相义,往复问难,弥增疑昧。师为引庄子之说以相比类,惑者释然。安师因许令不废外典,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安师南游襄阳,值秦将苻丕为寇。乃分张徒属,各随所往。耆德临岐,皆蒙诲益,唯师不闻一言,即跪请曰:“独无训敕,惧非人类。”安师曰:“如汝者,复何所虑!” 师乃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居上明寺。念旧与同门慧永,约结屋于罗浮。太元六年(晋孝武帝)至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见神蛇从池而出,须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寖众。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其夕大雨雷震。诘旦,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刹,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时太元十一年也。此山仪形九叠,峻耸天绝,而所居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庐山记》:“匡裕先生,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即岩成馆,人称‘神仙之庐’,因名‘庐山’。”《浔阳记》:“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水亦九派。”《郡国志》:“叠障九层,包藏仙迹。”)别营禅室,最居静深。凡在瞻履,神清气肃。据《远公别传》记载:慧远大师在庐山的净修,非常精勤勇猛,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的胜相,然而慧远大师从未向他人宣示,其后在般若台的东龛,刚刚从定起来,又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而于圆光之中,有无数化佛及观音势至等,同时还有慧持、昙顺、刘遗民等。于时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刘遗民等也曾趋前对慧远大师禀言:″法师之志在吾之先,何来之迟也?″慧远大师确知往生日期后,才将见到胜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慧远大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所居止之长安中分天下。师于义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八十三。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为别于隋代净影寺之慧远,后世多称为"庐山慧远″。他是第一个将因果报应理论制定成系统思想的人,也让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建立了东林寺之后。创建念佛堂,启立莲社,集众念佛,修身弘道,著书立说,劝进护持,不遗余力,三十余载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他一生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创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还创建了白莲社,人们才将净土宗融入到了中国的宗教之中。开宗立派的创始人。慧远论其学识纵贯儒、道、佛三家,亦有似文人雅士之处。慧远智慧与贡献:其一,政教有善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让僧侣的地位得到尊重,当时的帝王下诏确定僧人可免去俗礼,自此成为中国的规约。慧远以相即不离的政教观恰当地处理好佛教和政治的关系,取得主流社会的认可;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面旗帜,是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成功范例。时值中国的两大名僧:北有鸠摩罗什,南有慧远。北方的鸠摩罗什对佛教的贡献在于译经 ;而南方的慧远其贡献在于般若学及弥陀净土思想的推广。使庐山成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的中心,使庐山成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的中心。鸠摩罗什法师读到慧远著作的《法性论》后,更是赞叹道:“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曾被赞其为"东方护法菩萨”。不仅精研佛理, 熟知老庄、儒学, 而且通悉诗道。他的《庐山东林杂诗》可称是开启中国山水诗先导之作, 慧远创新将形神不灭论融入山水诗之中,将佛教佛学佛法使其中国文化化、文学化、美学化。慧远四方寻求、翻译戒律文献,创立各类僧制,进行佛教制度的中国化建设。其二、慧远"内外″相合,"对内″,大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如慧宝、慧要、慧观、法净、法庄、法领、法安、法幽、道流、道恒、道授、道温、道静等,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弘化一方的佛教高僧,推动佛教中国化的深入开展。慧远博学多才、高尚僧格,吸引了大批文人儒士,比如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豫章雷次宗,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季硕等。慧远还在庐山东林寺置般若台译经,,中国现存的各大宗派的经律,出自东林译场的几至百卷,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引进、翻译佛典,与梵僧大德切磋教理,以儒、道典籍会通佛教思想,开展佛教义理的中国化,慧远"对外"为寻求佛教中国化之道路,派出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西行取经,设立私立译场翻译佛经,礼敬梵僧佛若多罗、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等人。引进佛典,慧远曾致书祈请昙摩流支翻译《十诵律》,请佛驮跋陀罗翻译《修行方便禅经》并为之作序,使佛教禅学流行于江南。其三修持内证。诸三昧中,推崇念佛三昧,示现见佛,并开示了念佛三昧的内证境界。用自身的实践,诠释了信愿念佛、佛必接引的验效。其四,慧远大师与庐山结为一体。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孜孜不倦的传授佛法和研究道法,慧远大师创建的四字真经,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辉煌著作对中国的山水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圣庭: 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是净土宗第一祖庭。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江西省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 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 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东林寺开山鼻旌慧远大师创建,创立净土宗祖庭,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是净土宗祖庭。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 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2017年3月12日在东林净土苑山门广场立下永久不收费石碑,以示广结众缘,无声传播、弘扬净土宗文化,复兴佛教文明,以此存照。全国第一家免费开放大型寺院,旨在体现佛教要义:平等心、无分别心、清净心,
——圣社:"白莲社″: 白莲社″故事。 慧远大师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347--418),道敬(369-420),昙顺(347-425),道(365-435)、昙诜(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354-410)、张野(350-418)、周续之(377-423)、张诠(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慧远大师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123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这样的白莲结社渗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间,在佛教寺院每年从8月1日到7日举行称为白莲会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这个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慧远是白莲社的领袖人物, 该社为诗歌创作群体, 集佛、道、名士1 2 3 人, 其中有宗炳、谢灵运等人。白莲社名士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一文论及该社曰: “尔东晋着名僧人慧远,在聚徒讲学、传弘佛法的同时,还执笔着文,阐述佛理。他一生着述颇丰,不仅有专述佛学的论文,还有优美别致的诗赞铭偈。他论述佛教思想的着作主要有:《法性论》(已佚)、《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和《大智论钞序》等,还有不少的诗文偈颂赞铭书信,收录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和《出三藏记集》中。据高僧传记载,慧远的著作曾被后人集为十卷五十余篇,《隋书经籍志》说,他的作品为十二卷。《佛祖统纪》也说“所着经论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乃怀仁山林, 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 勒修净行, 同法餐风, 栖迟道门。”
——圣贤:"十八高贤″:东晋元兴元年(402),慧远法师邀集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创建白莲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专修念佛三昧,期往西方净土,其中最著名者,世号十八高贤。由是,东林寺历代刻有十八高贤像供奉于寺,宋时陆游,明代王思任,清朝黄宗载、李慎街等人,游东林寺后对此皆有记载。现东林寺十八高贤像嵌于祖堂东西两壁。慧远、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校注:应为慧睿,见后注〗、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
——圣树:"六朝松"传说。六朝松(东晋)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传说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知中华国运绍隆,东林祖庭亦必道场再兴
——圣泉(水):聪明泉。"聪明泉"传说。东林寺玉佛楼后面,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后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揽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圣池:"出木池"传说。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圣事: 阿育王铜像"故事。慧远大师又请到了阿育王像。这像本是浔阳人陶侃出镇广州时发现的,有个渔人在海中发现神光,报告陶侃,陶亲自去看,原来是阿育王像,他命人接回,护送到武昌寒溪寺中。寺主僧珍一次出游,半夜梦见寒溪寺遭火灾,只有安置阿育王像的屋子有龙神围绕,火不能犯。僧珍醒来,出了一身冷汗,星夜赶回,发现梦已成真,一群僧人正愁眉不展。陶侃后来调任,因像有威灵,总是念念不忘,便令人前去搬运,结果几十个人抬着刚放到船上,船便沉了,使者害怕,又送回去。陶侃自幼舞枪弄棒,素来不信怪异,所以民间流传一歌谣讽刺他:“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东林寺建成,慧远便虔心祈请,神像飘然而到。自此,慧远的声名不胫而走,许许多多绝望于世事的人,心怀清净的人,都来庐山与他结交。
神奇文化
1961年秋,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游庐山时,曾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另外两个谜,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另一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予以研究。
——神灯。佛灯或称圣灯、神灯。千百年来,闪烁变幻的佛灯、神灯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庐山有"古佛灯″,千年佛灯。庐山神灯之谜是一个千古谜团。庐山“佛灯”千年不灭″。庐山上有很多神奇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庐山神灯之谜就是其中之一。庐山“神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千百年来,闪烁变幻的神灯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吸引无数人前往览胜探谜。庐山观佛灯的地点在大天池旁的文殊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漆漆的幽谷间,会倏然涌现荧荧亮光。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好像—盏盏灯笼。幸运的人能看到舍身崖下的圣灯,庐山观佛灯的地点在大天池旁的文殊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漆漆的幽谷间,会倏然涌现荧荧亮光。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好像—盏盏灯笼。“大天池”一带寺庙的和尚、尼姑,不少人亲眼目睹过这一奇观,他们认为庐山神灯之谜是创建“天池寺”的文殊菩萨显灵之光,有的说是埋藏在天池山谷中的金沸像的祥光。明代学者王阳明曾在“天池寺”居住多日,他也曾亲眼目睹“神灯”现象,并以诗的夸张,说“神灯”是撞落的星辰。“神灯”的颜色是白色或青色,有的时候微带绿色。,庐山千年佛灯疑似佛祖显灵(自然现象)。大天池系近代大和尚慧远在天池山修建的寺庙,后毁于元代兵火之中,是观赏自然奇观“庐山佛灯”最佳地。
——神雨,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现象。在庐山,有时深谷中的雨滴会自下往上洒。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来深谷中,受气流运动的影响,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气流作用于雨滴的力超过雨滴的重力,于是就出现雨滴往上洒的奇观。《庐山烟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体裁为七言绝句,也称《观潮》。《庐山烟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体裁为七言绝句,也称《观潮》。版本一: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版本二: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神雾。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现象。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佛光。早在千年前,就有人在庐山上看见“佛光”天象景观,驴友登临庐山五老峰,在五峰的另一侧,竟然出现了罕见的“佛光”,那一圈七彩的半圆形光环,在云雾中清晰显现,而随着雾气的消散,山脚的绿色平原也开始露出真容,虽然半遮半掩,但终于能够一睹,也就没有遗憾。庐山最有名的山峰是五老峰,而五老峰最有名的峰就是第四峰,这里不仅是最高海拔点,也是视野最佳的所在,所以也是看日出的绝好地方,只是在这里我们没有五峰时的运气,除了能看到“天地壮观”那几个大字,底下还是云雾茫茫一片,不过也是因为雾气,让佛光再一次的显现,据说能看到佛光是人的福气,而我们一天看到了两次,看来也是缘分不浅,而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狮子崖的“佛光”。
——神花。据公开资料显示,传说中“优昙婆罗花”3000年才开一回,一般在夜里盛开,芳香极美,翌晨即萎,如同昙花一现,有瑞祥、福祉之气,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优昙婆罗花在江西九江市庐山被发现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传说三千年一开花的神奇之花优昙婆罗花。传说中3000年一开的仙界极品之花“优昙婆罗花”在江西省庐山被发现,18朵直径仅为1毫米的乳白色小花立即在当地引起轰动,附近寺院的住持更是虔诚的要将其图片拿回寺院供养。居住在九江市庐山好汉坡长航休养所宿舍的妙炜居士称,她是在家中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洗衣机外壳下方有一簇白色花样的奇物,这簇神奇的小花直径只有1毫米,花形如钟,银白色,花茎如银丝。妙炜居士用手触摸一下,以为是小虫产下的虫卵,认为它也是生命便不忍心除掉,打算等长出小虫后再放生,并小心地用手将其扶平。令她极为惊讶的是,过了一晚这簇扶平了的花又长直了,并长出了18朵乳白色的花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随后妙炜居士请来庐山东林寺、铁佛寺、香山寺的住持和居士们现场观看、拍照,仔细观看并将图片与网上流传的“优昙婆罗花”图片相对比,最终确认该奇物就是“优昙婆罗花”。亲自观看了“优昙婆罗花”的寺院住持们纷纷表示婆罗花照片洗出来后,要“拿回寺院供养”。
——神"庙″。我国最“神秘”的寺庙,全年泡水无损坏,一年只能见一次!是国内一座最神奇的寺庙,听说一年只能见到一次,全年泡在水里都没有损坏的地方。这个神奇的地方叫落星墩,也称“落星石、德星山”,位置在庐山市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这里是庐山的象征性文物,听说岛上的石头都是黑咖啡色,这个小岛的面积不是很大,来回走的话也就一百多步吧。如果你想去看,只有在鄱阳湖枯水这段时间去看,其余的时候都泡在水里。非常神奇的地方是寺庙的塔,门,亭子,都没有损坏的痕迹,让人怀疑的是长时间泡在水里都没有损坏,总之各种因素,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好奇。这个神奇的地方,一年只能见到一次,要选好时间,错过了就等下年喽!如果有时间旅游的话,这里值得你来的,幸运的你碰到这个神奇的景象。在五代的时候,有位皇帝老儿赐落星墩封为宝石山,到了宋代建筑了亭院,经过历史的维修,明代又建造了亭台阁楼,由于历史较长,以无残存了。听说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落星墩在的湖名叫落星湖,在湖的北面是星子县的县城,大家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名字都与星有关?恰恰是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多年前的时候…一颗流星从天而过,坠落在此湖,然后一声巨响,就瞬间点亮了这里的水土,给予了这片土地的“仙气儿”从此以后,就成为了庐山象征性标志。再有呢,传说,这块陨石落在了一只很大的河龟背上,随着湖水的升降,在某年的特大洪水中都没有被淹没。尽管是传说,但可亲自去探索这一神秘。
——神"涡″。地处地球神秘的北纬30°线上一条能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的地带,有许多神秘而诡异的自然地理景观现象。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九江市濂溪区(原庐山区)、湖口县、庐山市(原星子县)等县市,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百慕大”——老爷庙水域一一“魔鬼水域″。被称之为中国"百慕大”,民间称之为神谜水旋涡。老爷庙水域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像葫芦,而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连接长江的咽喉地段,北起庐山市星子县城(庐山东林大佛属地),南至都昌县城附近。老爷庙水域南北长约27公里,平均宽近8.9公里。此地东岸有座“老爷庙”,水域由此得名。即便是拥有近50年沙船航运经验的老人对老爷庙水域仍感迷惑,这里风暴眨眼间就来,过程大都仅十几分钟,过后马上恢复平静。"魔鬼水域”毫无征兆的发威方式,让许多穿行的船老大们言语间充满敬畏、提心吊胆,祭拜老爷庙已成民间船工遵循的习俗。“九江某网”曾刊文《老爷庙水域入榜中国十大旅游禁区》介绍,该水域仅从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的近30年间,就有200多艘船只沉没、1600多人失踪,成功生还却被吓疯的不下30人。九江市海事部门、都昌县志有记载,仅于1985年8月3日这天,就有13艘船只在此神秘水域接连失事,这在世界沉船史上也是罕见。
参考资料
1,庐山文化 百度百科
2,庐山烟雨 百度百科
3,《庐山东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传说故事浸润的千年古刹》文/净兴 国家旅游地理 2018-08-11
4,《庐山东林寺:一座被传说故事浸泡的史学文化寺院》文/净兴 中华文化旅游网 2018-08-09
5,《从"宗教、历史、当代"维度看净土宗祖庭文化的价值意蕴一一以九江庐山东林寺为例》文/净兴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18日
6,《东晋庐山慧远:佛教东传″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佛学探索与佛法实践》文/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18日
7,《"弥陀佛国"与"东林学″》 文/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10日
8,《弥陀佛国″与"东林学″宗教文化意蕴》 文/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09日
9,《庐山净土初祖慧远:般若"慧″文化与行"远″修持实践现象探析》文/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11日
10,《净兴:东林学与净土教的般若智慧文化》 文/净兴 中国文化复兴网 2018-11-28 13:54:06
11,《庐山慧远开创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新时代》文/净兴 中国文化观察网 :2018-07-
12,《庐山东林寺"中国化"的佛教净土"智慧文化"现象探寻》文/净兴 中国文化观察网 :2018-07-30
13,《庐山东林寺"中国化"的佛教净土"智慧文化"现象探寻》文/净兴 国智网 2018-07-30
14,《从"三大维度″透视庐山东林寺净土宗祖庭文化价值意蕴》中国文化观察网 文/净兴 :2018-08-06
15,《弥陀信仰"中国化"与"中国弥陀学″文明意蕴》/净兴 - 知乎 2020年5月6日
16,《 " 中国弥陀学 " 与弥陀信仰 " 中国化 " 佛学意蕴》净兴 佛学研究网 ZAKER新闻 2020年7月6日
17,《中国弥陀学"与弥陀信仰"中国化"佛学意蕴来源》净兴 传统文化网 2020-07-06
18,《"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净兴 传统文化网 2020-07-21
19,《中国"势至学″与大势至信仰"中国化"意涵》净兴 传统文化网 2020-08-12
20, 《庐山: 一座"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千古文化世界名山》 净兴 中国庐山政务网, 2020-09-24
21,《庐山东林寺:一座被传说故事浸泡的史学文化寺院》净兴 中国庐山网。人文圣景。宗教文化
22,《庐山东林寺净土宗祖庭文化的前世今生》净兴 中国庐山网。人文圣景。宗教文化
23, 《庐山: 一座"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千古文化"弥陀佛国"》文/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9月26日
24,《庐山:一座"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千古文化世界名山》 文/净兴 知乎2020年09月25日
25,网上众多资料被釆用一并鸣谢!
26,庐山及东林寺、东林大佛图片均为网络。其中东林大佛图片为菩萨在线首席摄影师果立,净玉居士摄影,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一并鸣谢!
(我国目前有不少个人和公司机构利用法律空子,对网络图片转载敲诈勒索成风,故本文配图略)
责任编辑:马新
文章来源://www.pgacentral.com/huicui/2020/0929/2486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