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快递地理视野 地理见证:抗战烽火中的黄山(图)
地理见证:抗战烽火中的黄山(图)
新四军宣传队在黄山紫云桥合影
□黄亦白
抗战初期,江苏、浙江两省划为第三战区。1938年初,随着江苏全省沦陷,浙江大部分沦陷,第三战区范围相应作了较大的调整。后来几年,第三战区国统区范围基本维持在江西部分、福建大部分、安徽皖南大部分、浙江西南部分这一连片区域。其中,福建的福州、江西的上饶、安徽的屯溪三个城市成为第三战区国统区的主要城市,三地之间交通往来不受影响。由于屯溪临近浙江、江苏和安徽沿江抗战前线,大批苏浙沪地区军政机构和要员撤退后驻扎在此,城镇畸形发展,成了重要的后方基地。而黄山北距青阳、南陵等沿江敌占区100公里左右,南距屯溪70公里。黄山既是屯溪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从后方到沿江前线必经之处。守卫好黄山,就等于守卫好皖南国统区。
1937年11月,国民党组建第23集团军。1938年4月日军占领青阳县城后,该集团军总部移驻黄山北面仙源镇越山村,所辖50军军部也驻扎在黄山北面曹家庄。新四军成立后,军部驻在泾县云岭,距离黄山80公里,距离敌占区仅40公里左右。虽然后来黄山周边的布防不停调整,但总兵力持续增强。
期间,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了表达抗战到底决心,激励和鼓舞士气,在黄山青鸾峰上勒石“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在温泉石壁上勒石“大好河山”。题刻写出了中国军人豪情壮志、豪迈气概,写出了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的抗战前景。现在看来,也为黄山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1939年1月,江南行署成立,任命冷欣为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江南行署主任,驻地屯溪,代行江苏省政府职权。冷欣在黄山温泉前往汤岭关途中修建了一个二层楼的别墅,黄山人称之为“冷公馆”。他常常往来于屯溪和黄山之间,在屯溪住梅林,在黄山住“冷公馆”,直到1943年1月被免职。“冷公馆”驻扎有一个卫兵排,修建了两个炮楼,在炮楼上往北可瞭望汤岭关,往南可监控汤口。汤岭关上又修建了关隘,此处往北看,西大门焦村一览无余。“冷公馆”东面掌控着省屯公路,西面掌控着青阳经过石埭到黟县一线,不失为一处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冷公馆”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没人居住而颓废、倒塌。
抗战之前,经国民政府同意成立了黄山建设委员会,筹备大规模建设黄山。此时,正值江北水灾,大批灾民逃难到黄山做工,1935-1936年最高峰时达到8000余人。因黄山建设大多数属募资租地开发,抗战爆发后,工程停滞,务工者面临生存问题。与之同时,很多敌占区老百姓逃难来到皖南,本来就民不聊生,现在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徽州地方官员恳请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长、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许世英给予救济。不久,许世英同意在黄山设立难民事务所,第二年改为工赈办事处,直属中央赈济委员会领导,工赈办主任汪守珍,副主任姚文采,总干事兼工程师徐汇生。工赈办成立后,迅速开展建设,兴建房舍屋宇,整修道路桥梁。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相继整修拓宽了温泉至慈光寺到文殊院蹬道、芙蓉岭至北海蹬道;重修了文殊院经蒲团松至莲花峰脚到北海蹬道;兴建或重建了紫云村至钓桥庵的兴安桥、兴平桥、云门桥;废古道“罗汉级”,新开温慈路;兴建了温泉楼、百寿堂、大五间、翠明轩等公馆别墅。1939年,工代赈上工难民达到5000余人,不但解决了难民生活问题,也解决了黄山建设经费问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黄山地区相对稳定。此前黄山建设委员会建设的一些设施闲置较多,包括建给段祺瑞养老的别墅——正道居。1941年8月,徽州行署主任黄绍秋与许世英、江彤侯、许承尧、姚文采商议将正道居改设为黄山图书馆,面向藏书大家征集图书30万册,希冀成为皖南文化事业新堡垒。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1942年11月,黄山图书馆正式成立,顾祝同、唐式遵、许世英为名誉董事长,黄绍秋、江彤侯为正副董事长。同时在正道居正厅设立“芝老纪念堂”,纪念段祺瑞。图书馆藏书虽多,但毕竟处于战乱年代,几乎无人阅读。
抗战时期,国民党很多军政要员在往来第三战区重要基地屯溪时,常常到黄山一游,或借机休养。除了1937年11月中旬,张学良在正道居短暂停留几天后被押解至江西萍乡外,陆军上将罗卓英、陆军上将陈铭枢、陆军中将吴奇伟、陆军上将黄琪翔、陆军上将廖磊、陆军中将陶广、陆军少将庄文枢等都曾到黄山游览、“视察”或休养。
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期间,先后有邓子恢、李一氓、叶挺等高级军官到黄山一游。目前,我们了解叶挺至少到过黄山三次。第一次1938年4月21-22日,在岩寺忙完新四军点验后,陪同点验官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一同到黄山;第二次1938年5月5-6日,在新四军总部由岩寺迁往南陵时路过黄山,住了一晚,第二天爬山,下山吃过晚饭后,连夜赶到太平新四军兵站;第三次1939年3月16-17日,在陪同周恩来视察云岭新四军军部后,送周恩来离开皖南时,抽空上山游览,晚上住在居士林,第二天上午离山。另外,一次与邓子恢一起到黄山具体时间不确定,一次偕家人到黄山有待考证。叶挺将军在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内外部环境中,多次到黄山,既凸显了他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境界,也诠释了他对黄山一片挚爱的深深情怀。
从1938年2月开始,南方八省游击队全部整编为新四军。此后近3年时间,黄山地区基本平安。但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标志,国民党内部反共顽固派势力抬头。重新组建的新四军在江苏盐城成立后,根据陈毅和刘少奇的指示,皖南地方党必须坚守战略支点,进行游击战争,回击国民党顽固派。新四军七师讨论确定,刘奎留下担任游击队队长。这个游击队后来称之为新四军“泾旌太”游击队,又称为“黄山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只有战士十几人,一直遭到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清剿,他们在黄山周边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扩大实力、打击国民党顽固派。
1943年11月,刘奎带领十几名战士来到黄山西面兴岭下社屋坑、箬溪坑一带,准备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但国民党地方武装建立了递步哨、监视哨,严密控制人员进出,游击队只得隐蔽在兴岭山里。3日晚上在山上茅棚宿营时,通信员王昆山、游击队员张新元因被收买而叛变,刘奎被打伤,另有3人牺牲。不久,游击队就被迅速赶来的国民党武装包围。刘奎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一人留下阻击,掩护其他战友撤离。当国民党军逼近时,他纵身跳下悬崖。刘奎醒来后,拖着中弹的伤腿,藏在箬溪坑一户群众家里,养了几天伤。为了躲开搜查,他又转移到一个无名猴子洞里隐藏起来,与山猴同住了十几天,每天靠猴子摘回的野果充饥。伤势稍好一点后,其他战友找到山洞,才将他救出。
现今汤口镇里三村的老百姓仍然传颂着“打不死的刘奎”在兴岭尖山洞养伤的感人故事。遗憾的是,猴子洞至今没有找到。
责任编辑:马新
文章来源:http://news.www.pgacentral.com/dlsy/2020/0829/247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