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地理荟萃 五台山,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集成“博物馆”(图)

五台山,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集成“博物馆”(图)

 

国家旅游地理山西太原8月17日(文/昌兴 报道) 一次五台山朝圣相当于500年修行。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并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还是五台山也是为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系北端,环基250公里,中有五座山峰耸峙环立,顶上平广,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这座平顶高峰,在北魏正光元年叫五峰山,是由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形成,据说可追朔到26亿年前。大约在70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片广阔的剥蚀平原,后由于地壳的升降,冰川的进退移挪,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五台隆起的形状。五台山空气鲜洁,清凉宜人,具有多样气象,且有罕见的高山草甸,还是远古冰缘地貌的自然博物馆。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即梵语Manjusri的简译,其意为妙德,妙吉祥。通常又称为孺童文殊,是取这位菩萨如童子般无我无执,了无所碍。又有法王子之称,表文殊以大智慧演说释迦法王的教法,一如子继父业,法嗣不绝。在诸多大乘经系中,多以文殊为诸菩萨之上首。关于文殊菩萨,佛教中说他是般若化身,故他是主司智慧的大智菩萨。佛教中说,般若生诸佛,故他是三世诸佛之母七佛之师。佛教中说:文殊是为拥护释迦牟尼出世,主动入世化生人间,协助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他是世尊的上首大菩萨,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又是密教的祖师之一。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诸宗立教志第十三》: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老人,语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弟子趋归,师已长往,至今关中以是日作文殊忌斋。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南无清凉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心咒 :嗡、阿、喇、巴、札、那、谛。《文殊菩萨十大愿》。《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叶说: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一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汇,天人合一的净土般的境界。是具有独特价值色彩的,人类罕见、不可再造和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五台山乃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闻名。山西省五台山之旅,既可五台山的领略自然景观:东台观云海日出, 西台赏月秋夜静, 南台看花花似锦, 北台咏雪气魄宏, 中台望天蛟龙腾。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中台能观天象;又可聆听到圣山、皇山、文山、佛山、仙山、灵山"故事″"述说及摄心的"传说" 

        一座与印度"灵鹭山故事的圣山

      五台山是"金五台"金色世界。东汉年间,白马驮经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按经索骥寻找到五台山,发现这里的地形与印度灵鹫山神似,就此认定五台山与佛祖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五台山的首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应运而生。此后,五台佛寺一而十,十而百,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极盛时寺院达到300多座。如今的五台山,依然拥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五台山菩萨顶有副对联叫:真容容真真容真,灵鹫鹫灵灵鹫灵。无横联,让人体悟"真灵真灵″(四个"真灵″:藏头藏身藏尾之中)。

     (1)经书文殊菩萨故事: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无数诸天龙神、药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恭敬于是。【振那:即 震旦,古中国又名震旦国 有山号为五顶:指五台山】。

    (2)灵鹫山菩萨顶传说

    五台山中台的山脚向上有灵鹫山菩萨顶,乃缘起第一寺灵,加持力特别大。 汉朝,明帝于即位七年神变月的一天梦见金色神人,有三寻(寻、弓,两臂张开的距离)高,此系大支那众生善根因缘的成熟。明帝派宰相王适找寻神人,迎来了印度的罗汉摩腾与班智达竺法兰。二位尊者在印度以神通观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开启的因缘即将成熟,于是应明帝之请,携带一尊佛像、大小乘经典、一钵佛舍利,于火兔年冬月抵达汉土。国王见到佛像与金色神人完全一样,生大欢喜,请教二尊者:汉地有高僧大德长住否?尊者答:有,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永远长住传法,但业障轻的人看的见,其余的人比较难。第二年,二尊者赴五台山,用神通看见阿育王塔(现在的大白塔),对明帝说:圣地的核心像印度的灵鹫山,造一座寺院对未来很好。国王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修建了一个得信灵鹫神殿,现在叫菩萨顶。

 

      一座艺术文化"博物馆故事的文山。

 

      山西五台山发迹最早,最具国际性,也是唯一兼为汉、藏佛教圣地的文化名山。明版本的《清凉山志》记载:五台,亦曰五峰,台言高平,峰言耸峭,观国师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西南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载五佛之冠,顶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澄观以五台山五个台顶之山形,表示文殊菩萨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以言事的方法,利用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等古代哲学理论中的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学说把文殊菩萨与五台山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山上雕塑、碑刻、古迹之多,实为三山所不及,明代就有金五台之说。五台山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荟萃了中国多个朝代的佛教建筑文化古迹,融会了佛教、道教等近十种庙宇建筑艺术和造像风格之精华。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崔正森说,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古朴典雅,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各个时代的特色,规模宏伟,构件精细,样式繁多,工艺典型,堪称全国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宝库。据崔正森介绍,目前五台山保存比较完整、有宗教活动场所证书的寺庙68座。这些大多数集中在台怀镇寺庙集群区的寺庙,多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沿着五座台顶辐射出去,形成了一个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古代建筑群。五台山有着中国留存下来的唯一两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南禅寺内的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崔正森告诉记者,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大量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元代建筑粗犷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致,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历朝历代样式繁多,风格各异,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景图。专家指出,除了木结构建筑,五台山还有众多的宝塔佛刹,这种诞生于古印度的高台建筑,与中国传统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塔,为中国建筑宝库增添了新的品种。五台山有砖塔、石塔、木塔、铁塔、琉璃塔、铜塔、银塔、水晶塔等诸多种类。大者高达五六十米,巍然耸立,高耸入云;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妙不可言。五台山的塔类建筑以清凉第一胜境塔院寺大白塔最为知名。五台山的寺庙古建筑群既是一部完整的古建教科书,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古建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五台山乃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此时,大明朝渐入存亡之秋,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视仕途,而对名山大川的雅兴依然如故。阴历七月二十八日,他从北京城出发,畅游太行山系的一处奇峰,即是五台山。五台山现存壁画很多,计有8个朝代的2380.01平方米。其中,保存较好的有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佛菩萨壁画61.68平方米、佛光寺东大殿宋宣和四年(1122)的7个佛光壁画2幅、岩山寺文殊殿的金大定七年(1167)壁画97.98平方米、南禅寺西配殿的元代壁画24平方米、佛光寺文殊殿的明代五百罗汉壁画101.35平方米、公主寺大佛殿的明代壁画98.99平方米、南山极乐寺大殿明代绘的佛本行经变84幅、佑国寺明代佛本行经变117幅、三圣寺大殿明代壁画122平方米、溉阳岭村大王庙清代关羽故事壁画15幅、国都殿村清代关羽壁画15幅、龙泉寺文殊殿民国年间绘的五百罗汉过江壁画和白云寺大雄宝殿1999年所绘五百罗汉壁画2幅。殊像寺大文殊殿,是台怀“三大明殿”之一。台怀有诸多明代建造的佛殿,其中有三座最具文物价值,分别是:显通寺无梁殿、广宗寺两帝铜瓦殿、殊像寺大文殊殿。大文殊殿供奉主尊为“文殊骑狻猊像”。主尊大文殊像,高近十米,法相庄严,见者肃然。大文殊像曾经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直到近年才被中台顶新造的“露天文殊”超过),是蒙、藏、汉信徒朝拜五台山的主要对象之一。正殿为大文殊殿,殿有闻名中外的文殊菩萨骑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类似狮子)塑像1尊,总高9.87米,是五台山寺庙中最高的一尊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坐在一只绿毛红缨雄狮背上,面目饱满,鼻高而直,两耳垂肩,口大唇厚,线条分明,身披架装,身躯挺直,衣衫褶痕处线条显得飘逸自如。眼睛在凝视游人的同时,又透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情。雄狮张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飞动。供奉主尊为“文殊骑狻猊像”,从属佛像林林总总,总名“文殊一会五百阿罗汉”。殿内三面墙壁上,从上到下悬塑着五百罗汉渡海图,既像锦绣的挂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画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动人图景。满殿飞舞的悬塑,把这尊大佛衬托得更加庄严宏伟。五百罗汉为什么要渡海?有人说:一是为了聆听龙树菩萨的讲经;二是至文殊菩萨的故乡去朝拜文殊菩萨,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的故事。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左前侧为于阗王,右后侧和左后侧分别是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他俩在交谈,在于阗王和圣老人之间还有一位修罗多,他接过于阗王牵引的缰绳,表示于阗王该休息了。在文殊骑狡貌像的身后两旁立着四尊女供养菩萨。在上述群像的前两侧,左为护法韦驮,右为密迹金刚。所有的这些塑像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是典型的明代彩塑。其主题演释是文殊菩萨为诸习静阿罗汉宣说大乘宗义,教导彼等信解大乘之意。《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转引《旧》卷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万。”另外,《资治通鉴》也记载:“造金阁寺於五台山,铜涂金为瓦。”可知,因其“铸铜为瓦,涂金于上”,所以称为金阁寺。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金阁寺,供有一尊6层楼高的千手观音像。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造了一座三层七间观音大阁、铸了一尊三头四十二臂的观音塑像。大悲殿,大悲殿内供奉着一尊高17.7米的千手观音像。铜佛通贯两层,下层铜像身旁是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传说为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夫妇”。观音像三头四十二臂,手执各种法器,立在殿中央,脚踏殿坛,头顶天花板,十分庄严。这是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在国内也仅次于西藏日喀则和河北正定的大铜佛像,如此巨大的观音菩萨像,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

 

     (1)金刚窟传说

        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东台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东台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稀拉,也是是藏地历史上有名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在此虹化。    

   《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密法传入五台山时,受文殊接引,隐入金刚窟至今不返。大历二年(767),无著禅师至五台山传播牛头禅时,受文殊指点,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与后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yuan曼。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  按祗洹图云,祗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日,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库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其后有名的高僧如无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刚窟见到文殊化现的种种神异之事。可惜,蜚声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7月被林彪一伙炸毁,兴建了林彪行宫,还名之曰:茅蓬山庄。现在只留下一座祖师虹身塔.

      (2)那罗延洞传说

      最有加持力的罗延窟位于东台的东北面,沿小径约两百米左右。夏天颇为凉快,洞内的水是冰冰的,内有龙王的化身。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yuan。《广清凉传》卷下载:那罗延洞者,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深二丈余,..,然深不可测,时有冷风拂面,传云:此洞与金刚窟皆大圣之所宅也。敦煌遗书《五台山赞》云佛子北台东脚那罗延,弥覆盘徊曲连,有一天女名三昧,积米如山供圣贤

       (3)上善财洞故事

      上善财洞乃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见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出上善财洞后边的一个小门50米就是尸陀林这是第三代大yuan曼祖师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 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 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下善财洞寺院后方有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纪念塔。上师法王如意宝就在此五台山圣地造《忠言心之明点》,在法王传记里也讲到法王来此尸陀林,有七位神奇的儿童来听法。

       (4)佛母洞故事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寺庙集群区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云寺,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右侧有天然大山洞。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国师章嘉大师(藏文Changkya Rolpai Dorje)便在汉地五台山佛母洞中(注:五台山佛母洞为金刚瑜伽母圣地之一)证悟了这种境界。在他出洞后,所见到的世界已俨然是庄严的清净空行净土!他虽然当时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身处我们同样身处的世界中,但其所体验到的这个世界与我们所见到的是完全两码子事。按佛经,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据<清凉山志>载: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飘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後来又在洞外建寺,取名千佛洞,又名佛母洞。现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为该寺起源和延续的佐证。建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三米,宽两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班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所以入洞称为投佛母胎,出洞称为佛母重生

      (5)大白佛塔故事

     白塔处是五台山的中心标志。大塔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有本师本释迦牟尼佛舍利,小塔纪念五台山佛教文殊菩萨。大小二塔,名冠全山。大塔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明建。塔顶覆盖有铜质塔刹。整个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故俗称大白塔。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无忧王时,就传说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台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赞诵为:如来真塔育王明,分布阎浮八万城。震旦五峰添圣化,满朝七日放光明。云霄感得楼台观,宝刹标题善住名。无限梵香诸道俗,龙华三会必同住。可见得五台山圣地,也是佛陀真身与诸圣者所欢喜之地。《古清凉传》中载: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处求文殊师利,竞不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因此置寺焉 应右绕此塔.顶礼三宝时,应边拜边持咒刚秋森拉香擦洛纳摩曼字西日耶纳嘛色西日耶纳嘛俄达玛西日耶梭哈。顺时针右绕塔寺等圣地时应诵经行咒纳摩达厦 抵扎嘎拉萨瓦热列纳扎雅雅纳嘛扎到卡四扎到卡萨瓦巴邦贝(be)薛达讷 梭哈,或持百字明亦可。

      (6)白塔边佛陀脚印故事

   佛陀之脚印  足下平滿,沒有凹處。足下輪形,千輻輪狀.当年罗汉摄摩腾尊者以神通观出内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圣迹。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是佛准备圆寂时留下的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这是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的。

       (7)文殊菩萨的发塔传说

    白塔东面有个门,出门后三十米左右系文殊菩萨的发塔。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在其中。在台怀镇塔院寺内,有一个小佛塔称为"文殊发塔,其由来特别殊胜,深受藏传佛教僧俗所尊崇。传说创建于北魏年间。《清凉山志》记述,北魏时,大孚灵鹫寺(今塔院寺的前身)每年春天要设立无遮斋济贫。有一年,来了一位贫困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拖着一个大孩,身后还有一只黄狗。贫女走到济斋和尚前,借一把剪子,将头上三尺青丝剪下来上了布施,没有跟大伙儿排队领斋,而是对和尚说:我有急事,需马上去办,请你积些功德,先给我发斋。于是和尚给了她三份饭菜,意为母子三人一人一份。贫女不满地说:  “佛教弘扬平等,我的狗也应有份。和尚心里虽不满,但还是加了一份。贫女又说:我肚里还怀有一孩,应再加一份。这一下和尚可火了,斥责贫女说:你身无一文,前来乞求佛家施舍,就应知足。谁知贪占之心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还像个人吗!”贫女被斥以后,不气也不恼,念出四句顺口溜: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说完腾空而起,原来贫女是文殊菩萨化身,两个小孩为二童子,黄狗为金毛狮子。文殊骑到狮子身上,从云中又传下四句顺口溜: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此时斋场轰动,齐跪向空中乞告:大圣愿意向我等显示佛法平等,我等誓愿奉行。这时,空中又说下四句顺口溜: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五分别,究竟如虚空。说罢隐去不见。为纪念此事,便在设斋处修建了一座塔,将三尺青丝埋在了塔底,起名为文殊发塔。此传说,反映了五台山佛教早期宣传的绝对平等思想。清乾隆皇帝礼塔院寺时,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尚在,而文殊发塔已毁。面对舍利的传说,乾隆留下了四句诗:两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与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现存文殊发塔,为清代建筑,砖结构,形状为喇嘛式塔。

       (8)文殊洗钵池

    文殊洗钵池: 五台山泉水。西台灵迹之一,位于台东北谷。《清凉山志》记载:  “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问其故,曰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唯见光映林谷。五台山传说,北魏孝文帝出乎城,过雁门,来到五台山狩猎避暑。见一梅花鹿,·…·箭射中其后蹄i梅花鹿带箭逃到泉旁一尼姑身旁。孝文帝问尼姑干甚,回答说洗钵。孝文帝又问洗钵干甚,回答说化缘。孝文帝说愿意布施,问尼姑化什么。尼姑答说只化一钵,装进什么化什么。孝文帝欣然同意。尼姑将钵朝天一抛,只见金光四射,五百里台山尽罩钵中。尼姑乘鹿冉冉升空,原来是文殊菩萨及其坐骑狮子。孝文帝遂将五台山划为佛教圣地,禁止狩猎。

       (9) 文殊菩萨与殊像寺故事

据传明代修造宝像时,文殊菩萨在天空显现,给匠人们做饭的伙夫急中生智,照样用手中的荞面捏造了菩萨的头像。因此大文殊像也称荞面头文殊菩萨。传说如此,听听也罢(也有说故事本发生在菩萨顶,故菩萨顶称真容院)。明神宗年间(十七世纪)重修寺院,更以寺院有大文殊像,而将殊祥寺更名为殊像寺。清朝,康熙皇帝曾莅寺拈香,后赐匾瑞相天然,盛赞宝像是文殊菩萨的天赋本来面貌。乾隆皇帝也曾莅寺拈香,目睹宝像极为欢喜,赐匾大圆镜智  

      (10)普陀山观音圣像与中台故事     

      普陀山历史非常悠久,但与佛教文化发生交融的年代是在大唐。863(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第三次来中国,参访佛教圣地。这一年,他到五台山参拜文殊菩萨,到中台精舍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妙相庄严,欲带回国供养,让其国民沾福。道经四明(今宁波)出海,航过昌国(今舟山)马秦山(朱家尖)石牛港莲花海,遇礁不能动,锷及同行人望潮音洞而祷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说完,舟即浮动,慧锷于是以观音像安置于洞侧张氏家,张氏舍宅供奉圣像,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11)北台黑龙池故事

明代镇澄法师撰《清凉山志》当中有一段描:黑龍池臺上,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四方民禱雨輒應。西陵丘坦之詩:一片黃沙起,山川總不分。滿空飛亂石,四谷合烏雲。莫是龍王怒,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猶自雪紛紛。鎮澄詩:萬丈峰頭金井開,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一滴能令徧九垓。

 

 

       一座与皇家文化故事的皇山

 

    从东汉永平年间开始,汉明帝刘庄使外域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传法布道,就打下了帝王崇佛弘法的深刻烙印。 史载,魏孝文帝常于京都平城到此巡游,并下令五顶各置一寺,始供五方文殊,东台建寺奉聪明文殊,成就了启智祈福的殊胜拜谒道场。到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帝下诏再建文殊殿,造像以供,指示安抚僧侣,让其诵经祈福,庇佑国泰民安。五台山前后共有9位皇帝亲临拜谒,其间有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康熙帝、清高宗乾隆帝等。魏孝文帝。这位历史上的改革皇帝,在完成大同昙曜五窟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五台山,他走上西台、北台等处巡视,在这块属地上兴建了佛光寺、清凉寺、大孚灵鹫寺并菩萨顶十二院等第一批有影响的寺庙,把五台山的佛教推向了兴盛。接下来的北齐帝王高洋,相传为他的儿子在此兴建了寿宁寺,北齐王朝还割八州之税,供五台山200座寺庙的香火,使五台山佛教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故康熙皇帝说:东有离岳火珠,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北有玉涧琼枝,中峰则有自明之金,形象地概括了五个台顶的特色。这五顶之外称台外,五顶之内称台内,山峦绵延盘亘,沟壑纵横深秀。

     唐朝的代宗皇帝将文殊菩萨钦定为首席菩萨。于是,文殊菩萨就名正言顺地居于众菩萨之首了,自然也就奠定了文殊道场在四大名山中的首席地位。关于文殊的般若智慧体现在他有关不二法门等一系列丰富深刻精粹的思想理论之中,既博大而又深细,在全部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为佛教徒所尊崇实践,而且成为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矿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唐朝的龙朔二年(662),由武则天确定下来的,她是根据《华严经》中文殊在清凉山讲经的说法,同时把五台山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的。武则天的政权得益于佛教,龙朔三年,命人在五顶各置铁塔三座。长安二年,又敕并州刺史重建清凉寺,派德感法师住持并主管全国僧尼,使清凉寺成为唐朝的镇国道场,全国佛教的首府。紧接着,虔诚奉佛的代宗令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兴建了铜铸为瓦的金阁寺,使之成为李豫王朝的镇国道场。由于唐朝九帝的扶植,五台山佛教达到了空前兴盛,各宗各派竞相发展,寺院达到360余座,形成了世界驰名的佛教圣地。宋太宗赵炅,是北宋初年到过五台山的一位皇帝。他在攻晋阳伐北汉时,兵到五台山插箭岭(传说领上显现八臂文殊像,遂插箭而回),因有感于是文殊灵境,便下令护持佛地,为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尊,诏修了真容、华严、寿宁、太平兴国寺、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10寺。在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帝王的扶持下,五台山的佛教平稳发展,全山有寺72座。金朝诸帝把五台山看做神灵所居,五台山十二佛刹皆为葺新。金太宗为收买人心,还在天岩村建了岩山寺,金世宗于大定三年敕建了万岁寺。元朝诸帝在五台山大兴建寺之风,赐田布施,祈福延祚。成宗为皇太后在南山寺兴建了万圣佑国寺,武宗为昭献元圣皇太后兴建了普宁寺(圆照寺),泰定帝重新敕建了殊像寺。成宗、英宗、昭献元圣皇太后、世祖驸马、武宗太子、仁宗皇妹大长公主等,都曾到五台山瞻礼并大作佛事。宋元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遂成了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万历王朝可说是世宗排佛之后,对五台山佛教扶植有功的一个皇朝,不仅修复了五个台顶,兴建了狮子窝万寿藏经阁、龙泉寺万圣阁,还大修了显通寺、塔院寺和大白塔,将塔院寺建成一处护国佑民道场,从而将五台山的佛教再一次推向兴盛。期间,由智光、镇澄等僧人在狮子窝创立了十方净土禅院,使五台山又形成了十方庙和子孙庙并存的格局。清朝,诸帝以怀柔蒙藏,稳定江山为国策,在五台山大兴黄教,对五台山寺庙进行大格局调整,菩萨顶古刹以皇家建筑同等规格进行重葺,大殿全部用黄瓦盖顶,并设大喇嘛,让五台山名僧统理全国番汉事务。并将罗睺寺、寿宁寺、善财洞、七佛寺、涌泉寺、普庵寺等10座青庙改为黄庙,进行重葺。还重修了台顶五寺并显通、殊像、广宗、碧山、镇海等一批寺庙,兴建了台麓寺、白云寺、台怀三大行宫。期间,诸帝频频朝台12此,举办法会,赏赐钱物,题匾作诗,将藏传佛教推向了高峰,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又一次繁荣。据《山西通志》和《五台山县志》记载, 显通寺、文殊寺、广宗寺、望海寺、法雷寺、灵应寺等都是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的。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 《清凉山新志》载:康熙二十二年四月,特旨发帑金三千两,重修五座台顶。康熙帝先后写了《中台演教寺碑》《东台望海寺碑》等寺碑。

     (1)康熙帝与"带箭"文殊故事

     康熙当年到五台山寻找父亲,据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在五台山时,走到了西台下面,就迷路了。后来文殊菩萨化了一座桥,一个老人提着灯笼,来接他。于是五台山就有了灯笼文殊。乾隆听说五台山僧人作风不良,想去亲自查看,到五台山,看到一个和尚在河里洗澡,旁边还有许多女人,乾隆一生气,一支箭射过去,和尚负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萨顶上,僧人不见了,就看到文殊菩萨背后有一只箭。五台山就有了"带箭文殊

     (2)乾隆帝和五台山的故事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他奉太后第一次沿着皇祖当年朝台的足迹,瞻礼五台山。在射虎川,乾隆皇帝看到过去曾听皇祖所说的老虎出没的地方,现在是一片农桑景象。乾隆皇帝这次朝台,由菩萨顶主持接驾,驻于菩萨顶御营,在菩萨顶建醮讲经。

      (3)康熙帝与灯笼文殊故事 

      据《清凉山志》公案:民间有传闻说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为僧,康熙就到五台山寻找他。康熙当年到五台山寻找父亲,据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在五台山时,走到了西台下面,就迷路了。后来文殊菩萨化了一座桥,一个老人提着灯笼,来接他。于是五台山就有了"灯笼文殊

      (4)  康熙帝与望海寺故事

   东台,是五座台顶的一座,与五方文殊的信仰密切联系,在佛徒信众的心目中圣洁而辉煌,庄严且殊丽。崇信佛教的历代帝王,同样注重返往巡幸观礼。  唐太宗对东台文殊信奉不移,贞观二年颁旨在东台顶设斋供佛敬菩萨,并诏曰:“朕惟神道设教,慈悲为先,玄化潜通,亭育资始...”充分表明皇帝以慈悲为怀,用智慧育人的精神。以后历帝,竞相仿效,除武宗灭法以外,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佛教的极盛时期 ,东台望海寺,也是太宗皇帝下令拨款重修葺的重点佛寺之一,皇帝礼谒聪明文殊,当作皇家祈福道场。宋、元、明各代,五台山佛教屡见新盛,东台望海寺更不例外,在皇家的高度重视下,香火极旺。历任帝王或登临,或撰文,或赋诗,各种志书均有记载。这里重点记述近代历史上皇帝对东台顶的垂爱。大清皇帝入主中原,对佛教崇信有加,特别礼遇五台山,从首位皇帝开始,隔岁朝台,梵香祈愿,康熙五次朝礼,乾隆六度重游,创下了皇家亲临的次数先例。康熙皇帝登东台览胜拜谒后,大发感慨,亲笔题写了《御制东台望海寺碑》,碑文中叙:“周官职方民,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州表一山为镇。蜞其巅可以望海者,则扬之会稽,衮之岱,青之沂,幽之医元间,凡四山焉。惟岱距海较远,登日观,望扶桑,其岧峣峻极,尤非他山可比也。五台隶并州,州境无海。而台之东峰以望海名,盖云中上党,晋地天下之脊。山之麓既高,而台之高复三十余里,龙泉以东,岗峦陵阜,皆处以下。远瞰沧瀛诸州,景光向恍,俨若紫澜浩森,与清颗之气相接,记称旭日东升,望大海若陂泽,信以为哉。台有寺,榱栋程桷,不蔽风雨。朕省方登此,命加修茸,复其初制,莲台法相,固极庄严已。四方之人,得于焉信宿,纵睇渤海之朝墩,以视夫岱宗日观,又何多让耶!遂砻片石,文以记之。”康熙皇帝登上东台,极目远眺,大发感既,他由扬州的会稽山,衮州的泰山,青州的竹山,幽州的医元闾山联想起来,感到只有泰山离海较远,登高望日极为殊丽,他山不能与之相比。而五台属晋,境内无海,东台却用望海命名建寺,高广雄伟,海拔三十余里,冀中平原,就在脚下,远近高低,山峦形势各异,河流水域波光潋滟,在这里遥望日出,十分奇丽可信。又见台顶寺庙在风雨剥蚀后显得衰蔽,立即命令相随的地方官出资修复。尽快恢复原貌,以便十方信士来此住宿,以备在凌晨观日出,而在这里望日绝不比泰山逊色。皇帝将此次登东台感想写成一则文章,文臣大吏立即刻碑御制,立于东台,以示不朽。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将东台望海峰观景所见写成诗作,至今广为传诵。谁架鳌为柱,神州在一方重关连委粟,半夜豁扶桑晓散岚光白,晴收水气黄瀛儒不可极,万里自苍茫。熙皇帝所见,令人荡气回肠,使读过诗的人们立入佳境,流连忘返。

        (5)  乾隆帝与望海寺故事

      乾隆皇帝比起祖父来,对五台山佛教的崇信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十四年春三月亲登东台顶,礼谒观日出,亲撰《望海寺碑文》。“慈氏以性海为万法之宗,故息心净心必穷极海藏,超证圆通乃为深入佛海 众生缘未成熟,则皆以津筏济度,令至彼岸。学人勤苦精进,以求证入,固瞻望觉海而未测究者也。东台之峰与寺,并以望海名。《志》称东望大海,如波若镜,盖荡云沃日之观境,固然已。朕命修茸此寺,因思即境征名是世谛,非义谛也。夫佛说国土如恒河沙,皆依华藏世界海住,国土无量,海亦无量。今踞一峰之顶瞻望一隅,遂以为是大观,而即藉以表佛刹之号乎。象教流入震旦,缘盛于东。东台那罗延窟,《经》云是菩萨住处,天龙八部围绕供斋,则海会即在山中。瞻谒曼殊者,但当于此寻源,东望海溟,犹堕见网。昔圣祖驻跸兹山,诸寺皆降御笔,而兹寺独颜以般若,原可循本而悟真诠矣。”这是乾隆十四年春三月,皇帝登东台观日览胜谒文殊之后的御笔,从中已见乾隆皇帝崇佛护法之心境。东望大海之滔滔,使帝心大悦,浮想联翩,联想到性海佛法,众生因缘。置身东台望海寺,看到皇帝拨款修茸的寺院,更生喜欢。又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记述,在这菩萨的住处,又有天龙八部围绕,殊胜异常,俨然是一处真佛境界。皇帝在东台寻胜,与万民一样,感受到了佛教进入中国后文殊信仰的兴盛。而东台那罗延这个菩萨的住处却更为庄严辉煌。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五度朝台,在山中各寺均留有御笔,惟在望海寺书写最为精严,原来这里是一个聪明文殊真实的演教弘法之处。乾隆皇帝不仅下令拨款修筑望海寺,亲撰修茸碑文,而且还多次有感赋诗,如是:天半蟾兰若,钟声发上方:只疑查到汉,空说海生桑。积雪山皱白,经霜叶染黄。圣踪馀想像,云际辨微茫。在清朝统治的历史时段里,历任皇帝崇法护佛,登东台瞻礼观日出者均有史可考,

 

      一座佛教文化天然博物馆故事的名山。

 

     五台山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亦是历代朝圣者心中的向往之地。中国佛教普陀和峨嵋两山的道场为禅宗独盛,五台山上却诸宗兼弘,从早期的华严宗、天台宗、律宗、到后传入的禅宗、净土宗、密宗,几乎所有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的僧侣都曾至五台朝礼。遗留了大量的古遗址、古寺庙、古摩崖、古石窟、古塔、古碑等,是历代佛教兴衰的见证。吸纳了印度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慕名而来,游历五台山后,并在《台山日记》中说: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之诸台环列之概也。这就是说的五个台顶环列包围的台怀。其轶事奇闻可说是五步一趣典,十步一传说。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此时,大明朝渐入存亡之秋,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视仕途,而对名山大川的雅兴依然如故。阴历七月二十八日,他从北京城出发,畅游太行山系的一处奇峰,即是五台山。

      (1)"歇龙石"与文殊菩萨故事

       据说,以前的五台山是很热的,后来文殊菩萨就到龙宫里去借一块石头,叫做歇龙石,很清凉,也叫做清凉石。东海龙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练兵回来,就在歇龙石上休息。文殊菩萨给借走以后,放在五台山,五台山整个山就一片清凉。五太子看到歇龙石没了,就跑到五台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龙尾把五个山顶都扫平了。现在的五台山山顶都是碎石头。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夏天到山顶,晚上睡觉都要开暖气,可以想象五台山整个的气候。进入五台山,就感受到了清凉的气息。据说,以前的五台山是很热的,后来文殊菩萨就到龙宫里去借一块石头,叫做歇龙石,很清凉,也叫做清凉石。东海龙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练兵回来,就在歇龙石上休息。文殊菩萨给借走以后,放在五台山,五台山整个山就一片清凉。五太子看到歇龙石没了,就跑到五台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龙尾把五个山顶都扫平了。现在的五台山山顶都是碎石头。

       (2)清凉寺故事    

清凉石:据说上面无论坐多少人也坐不满,系古代龙王供养菩萨的宝座。 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3)北台与广济龙王庙故事

       据《五台山赞文》文:"北台毒龙常听法, 雷风闪电隐山川不敢与人为患害, 尽是龙神结善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文:“ (北台) 中间是龙王宫。临池水, 上置龙王像。池上造桥, 过至龙王座前。此乃五台五百毒龙之王。每台各有一百毒龙, 皆以此龙王为君主。按照五台山藏传佛教的说法, 五爷的尊号全称为广济龙王文殊菩萨,因五爷道场最初在北台, 也被认为是无垢文殊的化身。主要道场有北台广济龙王庙、东庄村五爷庙、万佛阁五爷庙, 供奉白脸大龙王、红脸二龙王、黄脸三龙王、蓝脸四龙王、黑脸五龙王, 符合《佛说灌顶神咒经》中五方龙王的记载。皆以五龙王为主神。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五爷也成了广济龙王,又成了文殊菩萨的化身。康熙帝赐了五爷一副龙袍和半副銮驾。五爷庙又称万佛阁,或广济龙王庙,坐落在五台山寺庙集群区中心区。它承担着民间风调雨顺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平安吉祥的愿望。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它更亲近群众,这也是为什么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据说五爷本是黑脸,因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就变成了金脸。

      (4)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传说

      据《人唐求法巡礼记》卷三:(西)台西下坂,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对见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印,踏人石面,深一寸许

 

     一座与《华严经》及经志传故事的佛山

 

      释迦牟尼佛祖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佛在三千年前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所提略有不同: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发。梦参老和尚说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围著黛螺顶绕清凉。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是凡圣同居的地方。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五万罗汉在讲法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文殊住处的二部重要经典《文殊般涅槃经》和六十卷本《华严经》虽分别在西晋、东晋年间便被翻译出来,但或许由于尚未受到足够的摄受、理解,或者是当时的信徒对于圣山的位置仍有所踌躇,一直到北魏中后期,才见有僧侣顶戴《华严经》往朝文殊菩萨圣地的例子,这个圣地就是位于长安东北一千六百余里,辖于代州州域的五台山。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 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以及五方佛: 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古德们说: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南台为功德所现的宝生佛;西台是长寿佛,系口的化现;北台系事业的化现不空成就佛。若论化身净土,中台是殊胜的文殊童子道场;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南台道场主增法;西台系狮吼文殊道场,主怀业;北台是无垢文殊道场,主诛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怀、诛四大事业选择相应的地点,可获得快速的加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在虚空一样浩瀚的甘露大海的中间有一枝坚定信心的莲花盛开着,在这朵盛开的莲花上面有代表一切诸法的智慧身-文殊菩萨,其身色橘黄,手中执持宝剑和经函而宣讲佛法,利益无边众生并赐与无漏的安乐。据史书载,清凉山,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  yuan曼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 

      (1)志书与文殊菩萨故事

据《五台山志》记载,文殊菩萨降生于五台山的罗睺罗寺。《文殊般泥洹经》说:文殊诞生的时候,家里面的房屋,变化得好象莲花,从他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是紫金颜色,一落地就能说话,好象天童子一样,有七宝镶成的伞盖,随即遮荫在上面。因为降生时有十种瑞相,所以名为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藏地、汉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汉地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以及国王赤松德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2)传书与五台山故事

     五台山曾有一百零七处圣迹,有的已无明显的踪迹,一些已被历史湮没,还有一些新建的寺院。此山又名清凉山。从山脚下环绕一周约六十二公里。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

   莲师传中说: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古德们说: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南台为功德所现的宝生佛;西台是长寿佛,系口的化现;北台系事业的化现不空成就佛。若论化身净土,中台是殊胜的文殊童子道场;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南台道场主增法;西台系狮吼文殊道场,主怀业;北台是无垢文殊道场,主诛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怀、诛四大事业选择相应的地点,可获得快速的加持。

       (3)五百位阿罗汉常住清凉山公案。自古至今,发生过三次显应的事迹:其一,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位清净的僧众,栖居在中台山麓修习禅定,常有天龙八部诸天人前来供养,过了夏天,这五百位僧众却又隐去了踪影。其二,唐朝贞观年间,慈恩法师在名剎华严寺传授菩萨戒法,当时突然来了五百位比丘发心来求戒,闻受戒法以后欢喜而去。其三,明朝永乐辛巳年间,永乐皇帝颁下了御制佛名曲经,无意间约有千余位僧众不知从何方而来,接受了皇帝设斋供养以后,散入林泉山谷之中,从此不再出现。另外,传说佛陀的亲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也曾化迹在五台山上。在五台山上有一首《赞肉身罗睺》的诗:罗睺尊者化身来,十二年中在母胎。昔日王宫修密行,今时凡室作婴孩。瑞严肉髻同千圣,相好真容现五台。能与众生无限福,世人咸共舍珍财。

 

 

       一座与佛教文化圆融故事的仙山 

 

      五台山古时也叫紫府山,原为道家神仙方士所居。《文殊般涅槃经》: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文殊)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令得不退转。据《续清凉传》曰:"夫清凉山者, 大唐东北, 燕赵西南, 山名紫府, 地号清凉。乃菩萨修行之地, 是龙神久住之乡。……文殊现老相之中, 罗睺化婴孩之内。间僧贫道, 多藏五百龙王;病患残疾, 每隐十千菩萨。佛教走进五台山,相传是在东汉永平年间。较为明晰的历史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我国的佛学巨子道安,辗转至太行恒山(河北阜平北)建寺弘法,使佛教渗透到五台山。道安的弟子慧远(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僧团领袖),又在原平茹岳建寺,使五台山的佛教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由道安、慧远传入五台山的佛教,从洛阳方向而来,称为"南传佛教"。此后北魏太延五年,由敦煌传入大同,再由白足僧人惠实传入五台山的佛教,称"为西传佛教"。中国佛学大师慧远,就是五台山地区的一位僧人。千余年中的五台山,涌现出一大批硕德高僧。北魏时就有佛光寺的净土宗祖师昙鸾,碧山寺的五台山律宗初祖法聪,清凉寺的华严高僧灵辩。隋朝有佛光寺的解脱禅师,唐朝有金阁寺的密教二祖不空三藏,竹林寺的净土四祖法照,大华严寺的华严四祖澄观。五代有菩萨顶的后汉宰相继颙。宋朝有太平兴国寺的睿谏。金代有万岁寺的法冲。元朝有寿宁寺的胆巴国师,佑国寺的真觉和弘教。明朝有妙德庵的憨山,显通寺被皇帝封为真正佛子的妙峰,狮子窝的镇澄,灵鹫庵创作佛乐四十二奏的金碧峰,圆照寺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清朝有菩萨顶的大喇嘛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镇海寺的三世章嘉。近代有住锡吉祥寺的能海,在广宗寺下院普化寺出家的法尊等等。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东台顶,亦名塑海寺,海拔2796米,顶那缓平,早在隋朝就建造望海寺,主供聪明文殊。这里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不仅打下了帝王建寺的烙印,而且还走出了不少高曾大德。东台顶风光秀丽,夏秋花繁草盛,冬春雪压峰岭。这里灵迹26处,著名的那罗延洞、盛夏洞内结冰,太阳照射于洞口,显出云蒸霞蔚之景观,这便是佛教传说中的菩萨住处。甴于东台望海寺历史久远,积淀深厚,历史上的轶闻趣话俯拾皆是,名公护法多有流传。更令人向往的是,若遇上晴好的天气,凌晨出发,登顶望云海广漠无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腾,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心胸的舒展。让你懂得什么是黎明前的曙光,从而产生无限的人生动力,走向更加辉煌的远方。望海寺建寺已经历史悠久,这里以华严开山,澄观国师(七个皇帝的国师,华严菩萨的化身。礼为教授和尚”)、杜顺和尚(杜顺法师,华严宗初祖。后人尊为中国华严宗初祖,世称文殊菩萨化身、帝心尊者、敦煌菩萨。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譬如刚提到的杜顺和尚,是中国华严宗的初祖,他生平神异事迹很多,被称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在世时,道德高尚,不攀外缘,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等高僧不仅修习有成,而且著述颇丰,为后世研习华严要义积累了宝贵财富。

     (1)唐法照与"化竹林寺"故事  

   《清凉山志》中,记载了他五台山开辟道场的故事。法照是南岳衡州云峰寺僧人,一次他在盛粥的钵内,忽然看到朵五彩祥云,祥云之中渐渐显出一处胜境,胜境中有一座寺庙额为''大圣竹林寺''。在以后的午斋中,法照又连续看到了五台圣境还有文殊和一万菩萨绕清凉的景象。他便把看到的景象说与众僧,时有嘉延、昙晖两位僧人说:钵内的景象,很像他们去过的五台山。那一年夏天,法照又在东湖东寺的祥云中,看到了阿弥陀佛并文殊等万众菩萨,晚上在寺外,又见到一位梵僧对他说:''法师发愿度无边众生,为什么不去五台山见文殊菩萨呢?你现在即可速去呀!''法照遇到奇象后,便持钵向五台山挺进。大历五年(770)四月五日,当他抵达佛光寺时,忽见东北方一道白光引路,遂循光而行,到得一处,眼前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化竹林),林下一弯涧水,涧北石门旁,有善财、难陀二童子相迎。法照跟着童子走进竹林,眼前却是一座大寺满院流渠华树塔巍峨,殿阁宏大,中有宝院,额为''大圣竹林寺和在钵中看到的一模一样。待进入讲堂,顿觉流金溢彩,不是人间气象,但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周有一万菩蒈围绕,正在说法。法照忙趋前礼拜说:我一个世间凡夫,知识浅薄,垢障尤深,故而不能显现佛性。我不知道如何修持,才能洞达真见,唯愿菩萨撮其要领,为我开示。文殊说:''汝今念佛,正是时候,诸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二门最为重要。我在过去劫中,就是因为观佛、念佛、供佛故,得到今天的种智。''法照拜受又问:''我当如何念佛?''文殊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续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文殊说完,便和普贤分别轻舒金手,为法照摩顶授记并命童子引他至诸菩萨院参礼。法照走到七宝果园,童子给他摘了个碗大的仙桃,法照吃着桃子,觉得甜美无比。正在快意尽兴之时,眼前幻境突然消失,唯有口中桃香犹在。法照身在荒野,想想刚才化境景况,便不由悲从中来,心中七上八下,于是喃喃动嘴,称念阿弥陀佛。继而情不自禁,就在旷野之中大声唱念,一连七日不绝。其音韵忽而低缓悠长,忽而平声和畅,渐到紧处,却是迅雷急雨,五音骤疾,其高低缓急,抑扬顿挫的音律节奏,分为五声。这就是法照始创的五会念佛'',即融意念观想于声音之中的一大权巧方便法门。却说那一日,代宗李豫正在大明宫中焚香静坐,忽觉耳畔法音邈然而来,缭绕不绝。细细分辨,却是有如笙簧吐奏,妙音鸟(西方极乐世界佛鸟,又名伽陵频伽鸟)鸣转,又如流溪山泉,琤琮妙响其音韵节奏优美无比,直听得这位帝王浑身舒服。代宗从禅境中脱出后,便命人即刻前往五台山查看。使者来到竹林岭,见到旷野之中,有一位身着破烂僧衣的和尚,举止怪异,尘垢满面,正游走于山林间对天鸣唱。使者回到京都,便将法照感通大圣的事说了一遍,代宗听了大喜,便召法照人京,敕封为国师,命他在文殊显圣处,兴建大圣竹林寺,以弘扬五会法音。法照在五台山的故事,远没有完结,据说他在竹林寺感通菩萨后,四月八日入住华严寺,又偕同50多名僧人同礼金刚窟。在金刚窟前念佛时,再一次看到了文殊、普贤和一万菩萨,还看到了同佛菩萨一起居住的佛陀波利。晚上,他还看到华严寺东出现了五大圣灯,法照即念咒言,将灯依次分为百千,照亮半山。他还又两见梵僧,劝他宣说五台山所见灵异。又游金刚窟闻钟声,又在东台见了五色云中的文殊菩萨,以后才在化竹林处建了"竹林寺。法照法师此后念佛更加勤笃,日夜不懈。有一天,忽见佛陀波利突然驾临对他说道:你的念佛莲华已经成就,再过三年,莲华就要开了。"三年后,到了预定华开之时,法照法师就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说完,端身正坐,就这样安祥的往生了。 

       (2)"佛光"与士子故事

       宋朝丞相张商英也来过东台看日出。他是一位信佛的士子,他不仅在 此观看了日出,还看到了五台山特有的圆光(又称佛光). 这种圆光 在东台化现居多,往往出现在阳光灿烂之时。这时,天空中会出现一 个直径为 3 米左右的光圈, 由赤橙黄绿青蓝紫 7 种色带组成的两层光圈,光圈中会清晰地显现出各种影像是,如仙佛菩萨等。更为奇丽的是,光圈中还会出现自己的身影来,你招手,他也招手,你跳跃他也 跳跃。这就是有人诗中说的“圆光射出游人影” 。佛家把这种现象称之 为“佛光摄身” 。 有一处闻名的圣迹,那罗延窟,传说这是一处和金刚窟相通的神秘洞 窟。佛家说是菩萨和神龙居住的地方。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 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圆满” 。 

        (3’瑞相"化现与佛弟子故事  201957(农历四月初三)水扬居士从太原东客运站8点出发(车票座位应在最后一排,结果在最前一排靠窗户外,与西部甘肃比丘同坐前二排)车窗外佛光圈一直挂在天上跟随我们到五台山)下午发现龙旋风,高达2米,在我身边持续20多分钟,在场上惊艳奇观,58(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从望海寺下来,在鸿门岩的望海寺牌坊是大雾覆盖,当时拍下无佛光圈,回老家整理手机照片,却发现有佛光圈,高兴得,不可思议。在双善洞牌坊看见祥云龙(西台顶、黛螺顶);北台顶有优昙娑罗花、东台顶有凤凰瑞相祥云达十多分钟。水扬与文殊师利菩萨冥冥之中有佛缘,水扬身份证首尾号均为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子时间天然藕合,水扬发此感赋:九龙山匡庐山五台山山山清净,云峰寺东林寺望海寺寺寺昌兴。九江东林寺圣地福无边,五台望海寺胜境慧无限。大千世界出自弥陀东林安故乡,觉性真如源于文殊望海一佛国,九龙出自大别南麓游戈扬子江,五犬溯源太行北端朝圣灵鹫峰。已亥拜金台佛光普照相随,庚子施扬子圣辉显现摄身。

 

       一座与文殊菩萨故事的灵山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东汉时的摩腾、竺法兰,北魏时的孝文帝。他们来到这里后,确认此处就是天造地设的文殊灵宅,故环绕灵鹫峰建了十二院。隋唐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从小在寺院养大的隋文帝,对佛教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即位后就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并令忻州刺史设斋立碑,为皇后、皇子祈福消灾。唐朝的帝王们多数尊崇佛教,太宗因五台圣宅境系太原,在贞观九年于五台山建寺10所。《文殊般涅槃经》中将文殊视为在历史上实存的人物,说他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甫出生即能语,出家后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译师无能酬对,住首楞严三昧,后在生地涅槃。有的经典指出文殊菩萨早在过去即已成佛,如《首楞严三昧经》佛告伽叶在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这位佛尊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也。不但是佛,而且教化无数,转法轮成就七十亿菩萨众,八十亿人成阿罗汉,九万六千人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如此广大的度化成就,乃是因无始以来,文殊菩萨成佛前就发下弘愿之故,《大宝积经》中,文殊菩萨白佛言: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已来,起如是愿:我以无碍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于是,文殊虽身为菩萨,但是其地位实等于佛母。《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即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阿阇世王经》亦曰:今佛十种力四事无所畏,其智慧不可议,悉文殊师利之所发动。佛教中向来有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的说法。言文殊菩萨为佛母,实际上等于将祂提升到与般若佛法同格的地位来看待。五台山的传说和故事。《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五台山曾有一百零七处圣迹,有的已无明显的踪迹,一些已被历史湮没,还有一些新建的寺院。圣迹皆为藏汉佛子共尊的朝圣圣地。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文殊大士灵应录》序言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佛在《大般涅槃经》中云:若闻文殊名,或见形象者,百千劫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名者,没有重障者,不堕阿鼻及猛火处。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闻佛法,得无生忍。

        (1)朝圣文殊大士与"文殊化现"故事

       某西藏大师远由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後,大师见人即拜。由於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大师後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薰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就是文殊的化身!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此举源出於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麽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

      (2)文殊菩萨化成乞丐文吉殊吉来救虚云和尚的故事。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佛学泰斗虚云老和尚,为报答父母之恩,三步一拜五台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文殊菩萨化成乞丐文吉殊吉来救他的故事。据传说,十月,至黄河铁卸渡,过光武陵,初一住店,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无人烟,仅路旁有一摆小摊的茅棚,也没有人居住。老和尚就此歇足,趺坐而坐。夜来大雪漫漫,寒气袭人。次晨举目一望,已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数尺,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去向。茅棚没有遮栏,老和尚初则枯坐念佛,饥寒交迫,继则蜷伏一角。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奄奄一息,而正念不忘。一日、二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渐渐入到昏迷状态。初六午后雪止,稍微看见太阳影子,但已病倒不能兴起。初七日,来一乞丐,见老和尚病卧在雪堆中,不会说话,知道是冻伤了,将雪拨开,用围棚的草烤火煮黄米粥,老和尚吃后,暖气复生,不然就会冻死雪中。老和尚请告乞丐姓名,告之曰文吉。滞留破庙病重待毙,菩萨再度化身来救。清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四十五岁)正月初二日,老和尚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怀庆府,城内小南海不许挂单留宿,不得已出城外宿路边。是夜,腹痛极剧烈,初四早继续拜行,晚发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强拜行。到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只一破庙,没有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又无过往行人,只有暝目待毙而已。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初疑心是匪徒,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文吉执火来照,对老和尚说:大师父你怎么还在这里?”老和尚将经过情形一一告诉文吉。当晚文吉坐在老和尚身边,又拿来一杯水给他吃。十六日,文吉又将老和尚身上污秽衣服予以换洗,并给药一杯。十七日,病退,食黄米粥二碗,大汗,内外轻快。十八日,病势减轻不少。老和尚谢谢文吉说:两次危险,都蒙先生救济,感恩不尽。文吉说:这是小事,不必挂齿!我看你从去腊到今,拜路不多,不知哪年可拜到。你的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不必定拜,朝礼也是一样。老和尚答:你的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官而短命,昊天罔极,耿耿此心,已经数十年了。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凭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也不敢退愿。文吉说:你诚孝心坚固,也算难得,我今回五台,也没有甚么急事,我愿代你负行李,伴送行程,你只管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老和尚说:倘能这样,你的功德无量,等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给你以酬报救助之恩,好不好?”文吉说:不敢当,你是孝思,我是顺便,不必表谢。文吉照应四日,病已大退。这是文殊菩萨第二次显现,探视老和尚的心和救护老和尚的难。后来虚云老和尚终于到达五台山,却遍寻不见自称人人都认识的文吉其人,后有一老僧详听经过,告知虚云:文吉实乃文殊菩萨化身也。自此,虚云才知是菩萨两度化身来救。据圣安法师回忆与虚云老和尚一起朝圣五台山见闻,走到距五台山一百多里地的时候,文殊普萨来迎接我们。这事说起来可能没人相信,那时要是有个照像机就好了,一个黑白照像机就行。在五台山有这么一句老话,菩萨对有缘的人远接八百,走送一千。五台周围八百里地没有土匪。这天,我们正在休息,坐在那里聊天,虚云老和尚给我讲庙里的故事。还说:一处不到一处迷,处处不到处处迷。咱们那回遇到的不是蟒,是龙;在山里遇到的不是虎,是山神!你看,到了五台山,就有人来接咱们。那天有雾,虚云老和尚有点头晕。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忽然眼前发亮,就象闪电一样,老和尚赶紧让我跪下,行礼。这时,山坡上出现了文殊菩萨,手里挥动着拂尘,好象要说话的样子,足足有五分钟,文殊菩萨真的来迎接我们,我们浑身增添了很多力气。中午没吃饭也不觉得饿,一天走了将近九十里地。晚上来到下峰寺,在这里住了两天。  最后这一次是在离五台山不远大约有三十里的地方,山坡上忽然亮起了佛光。一位老太太从山坡上走下来,老远就问:累不累呀?当时已经是秋天了,老太太从篮子里拿出几个杏,就是咱们吃的大白杏,给我们一人四个;她还说,吃了第一个杏不饿,吃了第二个杏不渴,吃了第三个不累,吃了第四个全身轻松,心情舒畅!我接过杏,再看老太太已经不见了。这时我们才醒悟过来,这一定是菩萨来帮助我们了;因为那时是秋天,秋天哪有杏呢?可我们手里的确实是杏。这杏吃了以后,几天不觉得渴,也不觉得饿,精神特别好。到五台山以后,虚云老和尚要在那里住些日子。他对我说:你有什么事就去办吧,跟我一路上劳累了。大愿已了,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几天后,我离开了虚云老和尚。回想起来,在跟随他老人家二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刮风下雨,或者生病无法走路以外,一天不停地走,天天与他老人家在一起,深深感到他内心里要弘扬中国佛教,一心希望国泰民安的宏图大愿。   

       (3) 僧人"牛云与文殊菩萨公案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法云法师,是山西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带)赵氏的儿子。秉性敦厚、和善,对别人的毁损、赞誉内心都很淡然,表面看来好像修行很高。但是他宿世没有智慧,学习的时候很迟钝、愚痴,没有一点记性。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五台山华严寺,拜净觉法师为师。当时法云法师应该是一个小沙弥,在寺里拾柴、打水,一点都不怕劳苦。但是从十二岁的时候出家,一直到三十六岁,出家二十几年了,佛门中基本的念诵还是一点都不会。因为他特别愚痴,大家就叫他牛云,说明他确实愚痴到极点了。有一天,法云法师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活在世间这么久有什么用呢?当时正下着大雪,他就光着脚去礼拜五台,一心持念文殊菩萨名号,愿文殊大圣能使他心眼打开,获得智慧。这说明法云法师对佛法的信心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他一路上就这样光着脚,边念着文殊菩萨名号边礼拜。这时候正下着大雪,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冷,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而且内不知身,外不知物,内外都忘了,唯一就是礼拜、念诵,祈求文殊菩萨加持,碰到人就问:文殊菩萨住在哪里?这样一路礼拜文殊菩萨。但是已经遍礼五峰(五台山五个山峰)了,还是一点都没有见到。礼拜饿了之后,他就到寺院里去吃饭。虽然没有见到文殊菩萨,但是他的志愿、勇猛心反而更加增上了。如迷如醉般,法云法师又到了东台,看到一个老人在烤火,就叩问说:大德,文殊菩萨住在哪里呢?烤火的老人就说:你问他做什么呢?法云法师回答:我生下来就非常愚痴、迟钝,祈求文殊菩萨能够开明我的心眼。想不到这个老人回答说:那羸颓百拙汉,汝不须见他好。文殊菩萨是一个又瘦、又老、又衰败的百无一能、事事愚笨的人,你还是不要见他的好。法云法师听了之后,以为这个人发狂了,于是又到北台去了。法云法师到了北台,看到原来在东台烤火的老人又在北台坐在雪地中。一般人坐在雪地中肯定冻得不行了,所以这时候他觉得这个老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确实非常稀有,一定是真正的文殊菩萨。所以他就到老人前面叩首礼拜。因为他又冷又饿,又走了许多路,所以这个时候就倒地不起,口里面吐出血块。这个老人就对法云法师说:你于过去世曾作法师,但是贪求别人的利养,而且自己吝惜佛法,不给人讲佛法。以这样的因缘,就堕在牛类中做牛,愚痴无知,以偿还别人的宿债。(因为过去贪他利养的缘故,所以要还债)但毕竟你原来做法师,因为持法力的缘故,所以今世又可以得到人身,并且出家修行。但是因为这一世还有原来悭惜佛法的余业,所以就很愚痴,没有记性。这个时候老人就拿出一个铁如意钩,直接把法云法师的心脏从胸口挖出来了,让法云法师看,原来他的心脏就像牛的心脏一样。老人将法云法师的心脏在天井当中洗干净,又安了回去,然后大声呵责:起起!叫法云法师起来。于是法云法师忽然就醒过来了,身上没有一点的疼痛、病苦,遍体大汗淋漓。再去寻找刚才的老人,竟然就再也见不到了。这时候,法云法师看到祥云突然起来了,微风拂动衣服。仰望天空,圆光就像镜子一样。原来的这位老人坐在莲花上,闪耀着光明,突然就不见了。从此之后,往世所持的经论,法云法师全部能够记得了,就像重新获得所失去的东西一样。之后他一辈子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后来法云比丘智慧大开了,对于三藏十二部,都能演说无碍。有一天晚上,法云法师绕育王塔,到了半夜三更天的时候,他见到一道白光如水一样,从北台连接鹫峰,中间现出一个天阁,放出种种绮丽的宝色,非常灿烂,天阁的匾额上写的是善住。空中现出了这样的圣境。当时是开元二十三年春天,法云法师就辞世而终了。

       (4)东台圣迹故事  

       相传宋宣和八年,代州牧超康弼在真容院慈化大师的陪同下,游了此洞。他们从洞中出来后,见口有一个奇异的僧人,便戏谑地说:我们己经从洞中出来了,大师为何不进去呢?那们僧人听了说: 我能够 进入一尘遍游世界,何况这个洞呢?遂大步入洞,再没有出来,只 留了一顶斗笠在洞口。后来,人们以为是神僧显圣, 便在台顶建塔和, 将斗笠藏于塔中。叫笠子塔,高5米,为通身青石砌就的覆钵式喇嘛塔。是东台的一大灵迹。有一处闻名的圣迹,那罗延窟,传说这是一处和金刚窟相通的神秘洞 窟。佛家说是菩萨和神龙居住的地方。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 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圆满(昌兴整理) 

 参考资料

   1,《五台山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看完你就知道了》智慧-五台山    2018-03-10

   2,《随虚云老和尚朝拜五台山  文殊菩萨亲来迎接》圣安法师  2016_11_20  学佛网

   3,《五台山金刚座:文殊菩萨顶上的五髻五智

一一五台山除了有著名的大寺十座外,还有殊圣之地介绍》  腾讯佛学   2014-08-16 13:03

   4,《五台山金刚座: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德格宁玛嘉绒寺新浪博客  2013-5-13 09:56

   5,《唐朝法云:前世为牛今生愚痴,菩萨为他洗心开智慧》仁禅法师  弘善佛教   2018-05-02 

   6, 《东台望海寺(之一) 》安建华 《五台山》2017年第02

   7 , 网上众多资料,一并呜谢!

    8,东台望海寺图片均为释觉一,塔院寺图片均为释妙中,殊像寺图片均为释常德,五台山佛、大白塔图片均为文珠寺释金宝,其他图片均为网络,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我国目前不少个人和公司机构利用法律空子,对网络图片转载敲诈勒索成风,故本文配图略)

文章来源://www.pgacentral.com/huicui/2020/0818/247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