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之旅文化传统风俗 南昌人的过年习俗 乡音解意味芬芳
南昌人的过年习俗 乡音解意味芬芳
国家旅游地理2月27日讯 南昌人当然也包括江西人的家庭,过年时间并不都是大年三十,而且吃团员饭也并不都是晚上。
江西安义县大部分村子,比如龙年有在农历28过大年的习俗,准备祭祖后,放鞭炮,才能家人吃团圆,甚至实在早上吃团圆饭,有的是早上7点的有的是早上9点,总体说来,江西农历29过大年的家庭还真不到,如果你呆在南昌,你会发现24小年开始,鞭炮声就天天此起彼伏了。都市的家庭不少还保留着老家的习俗,也就是上面说的过年的时间。具体原因,全省人民基本都认可的是由于秦代建长城,抓劳力去北方参与建设,当到了年边上,就分批回家过年,当家里的男丁一回到故乡的时辰就是这家人过年的时候到了,就这样传下来。据我了解好像外省少有这种情况。按照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域来统计,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省份,汉族率有99.9%,江西也是保留汉族民俗比较完整的省份,像汉族的傩舞,在江西最多最完整,怪不得有本书叫《中国最后的汉族》写的就是江西南丰。
南昌人过年吃什么?
牛肉炒粉:牛有力量、米粉长得想寿星的胡须,所以预示着来年身体健康、长寿美满。
和菜:和和气气一家团员。
另外还有:糊羹、杂素、鸡鸭鱼肉等等,不得不提到鱼,南昌人大年三十会摆上整鱼,但不会吃,据说是鱼听人说话把人们的愿望带给龙王爷。大年初一吃素或者吃剩菜,这都是南昌人过年的习俗。
板凳龙
南昌的农村地区都有在元宵节那天玩板凳龙的风俗,板凳汉着灯笼,家有几个男丁就放几个灯笼,然后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开始走街了,可见这龙有多长了。我的祖籍在南昌县向塘镇的若渚村,我公公告诉我民国的时候还有玩板凳龙,我家男丁多,板凳所以也多,灯笼上都写着:“太原王”的字号,说明我们来北方,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客家先民”,我喜欢谈客家,因为我认为客家不过是赣的分支,不管是丛流源还是方言都是血浓于水的。我公公告诉我,小时候玩板凳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晚上这条巨龙走过河边,那小河水倒映着板凳龙,很快乐。
要换财
地道的南昌方言把过年招待客人的点心和糖果叫做“换财”。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小红布袋,去族人家拜年并索要“换财”,直到把小布袋装满才回家。
开财门、关财门、财神爷
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娱乐,但不能过12点,到了12点就得把大门关了,并放一挂鞭炮,这叫关财门,然后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开大门放鞭炮,这叫开财门。夜间如发现有老鼠,千万不能打,那是财神爷。
以上是我对南昌过年风俗的记忆,总结备忘在此。
#p#副标题#e#
乡音解读南昌年俗
“而南昌人把‘春节正月的头几天’叫做‘新年正头’,外地人对‘新年正头’的说法就很难理解”,黎传绪教授告诉记者,“如果一定要解释,那就是古人把农历一月叫‘正月’。这里的‘正’字,南昌人不念‘zhèng’,而念‘zang’。据说是古时候因为秦始皇叫‘赢政’,所以人们必须避讳,只好把‘正’念作‘zang’。虽然全国各地都不这样念了,但是南昌方言依然保留。”
“新年正头”,是古时候的南昌人一年之中最看重的日子,甚至敬畏得有些迷信。因为人们把这几天看作是一年的“兆头”,特别是“大年初一”,如果这天捡到了钱,那么整年都会捡钱;如果这天跌(die)了跤,那么整年都会跌跤。另外还有诸如不准讨债、不准打人骂人等等。
“新年正头”,人们的活动核心是“团圆”。首先是家庭的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初一的崽,初二的郎”,是南昌人固定的风俗。即使一些平时不太来往的沾亲带故的远方亲戚,在“新年正头”都要相互“拜年”,其中既有对长辈的尊敬,又有亲情的延续。
南昌人说:“亲戚是把锯(gie),有来就有去(qie)”。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再去给亲戚中的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新年正头”里,南昌人见面时只能说吉利话。说者尽量“端”,尽量连“吹”带“捧”。这倒不是虚情假意的吹捧,确确实实是人们衷心的祝福,所以,听者满面笑容,满心欢喜,高兴得栽。比如说,见着老人,一律是“活到一百二十岁”;见着小孩,一律是“莽(mang)长莽大”、“勤快不偷懒,大了当老板”;见着女人,一律是“克(kie)气得像画纸上的菩萨子一样”(漂亮得像画上的美人一样)。
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只得祈求上天的保佑、运气的眷顾,盼发财,望(mang)致富,南昌人常说:“人追(sao)财,一路拐,财追(sao)人(nin),一路进。”(大意:如果没有运气,人们去追财,只是一路歪歪拐拐一无所获;如果有运气,那么是财追人,财源滚滚,一路都有财进。)在“新年正头”的特殊日子里,南昌人更祈盼运气。因此,人们相互祝愿“恭喜发财”、“新年行大运”,“财运亨通、财运滚滚”,企盼“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在年俗文化中,江西人对“财”非常重视,很多习俗都是从中延伸出来的。江西就有自己的财神叫“五显财神”。最早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有一家人兄弟五个,他们的名字中都有“显”字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五显财神”。这五兄弟生前劫富济贫、惩恶扬善,死后保佑穷苦百姓。于是百姓尊他们为神,后来越传越广,到处为他们建庙,希望得到他们神灵的保佑。
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一方面要“接财”,另一方面还要“送穷”。各家用纸折成妇人的样子,称之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人们将屋内秽土扫到纸袋里面,送到门外边燃爆竹边焚烧。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认为这样可以驱除穷气,求得财运。不论是“接财”,还是“送穷”,都反映了人们希望辞旧迎新,送走贫穷困苦,迎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在年二十七洗过年澡的习俗中,南昌还曾经流行过洗桂花脚。“现在城市里是没听说过,但农村地区应该还会有。洗桂花脚,是因为‘桂花’同‘贵发’,富贵又发财,特别是家里主事的女人是一定要洗个桂花脚”,欧亚湘说道。
欧亚湘告诉记者,“贴春联这个民俗在南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都是找人写春联,在年二十八那天贴出来。现在人们都是买春联,更多贴的是银行送的春联。这五六年,银行送出的对联就很火爆。”他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也跟财有关系,银行是钱庄,它送出的对联彩头就很好,储户们也乐于接受。”
“福气坨坨”这句祝福语却反应了南昌人对“福”的认识。南昌人的“福”除了上古时期的“五福”,增加了“多子多福”。 “南昌人准备年货中,除了必备的鸡鸭鱼肉,还要有花生瓜子,基本上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因为花生瓜子在南昌人看来意味着多子多福”,欧亚湘说。
南昌有两句名谣:“崽多好种田,女多好过年。”“有崽穷不久,冇崽富不长。”在过去的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男”字意思就是“男人是田里的劳动力”,只有男人才能承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古人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老年的生养、病医、死葬都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所以,有儿子就有福的希望,儿子越多福气就越多。在南昌,有些人家并不富裕,但是,只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人们都会羡慕老人福气坨坨。
南昌的“算子桥”是南昌人崇尚“多子多福”的见证。清代的南昌,东南西北四湖连成一片,湖面上有灵应桥、状元桥、广济桥、洪恩桥、跃龙桥、陈家桥以及算子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faxian.www.pgacentral.com/wenhua/2013/0227/17247.shtml